风俗习惯
一、岁时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建国前,繁文缛节较多,封建迷信严重。腊八过后,择吉日扫灰。腊月二十三日辞灶之后,开始忙年,做大枣饽饽等。二十九日“封门”,贴春联、窗花、过门笺、挂宗谱。三十日晨,供盛饭。下午,上祖坟“送吊子”,请先祖回家过年。门口置“拴马桩”,院内横铺秫秸。晚十时左右,接灶、请神、撒陈(在正间地上撒麦秧)。半夜“发子”,拜先祖,敬诸神,鸣鞭炮。全家自幼至长,依序叩拜,长者受拜后须分压岁钱。然后喝辞岁酒,吃更年饺子。黎明,本族或近邻相互拜年。初一晨,吃“钱饺子”。初三日黎明送神。节间,亲友互相探拜。农村请媳妇、请女婿,共贺新春。建国后,礼节相沿,迷信活动有所废除,80年代又有所复燃。
元霄节 农历正月十五称元霄节,也叫“上元节”、“灯节”。家家用胡萝卜灌蜡油做灯,送至祖坟及院中角落。晚上有放礼花之俗,儿童燃放“解闷”。节间“闹元霄”,耍秧歌、舞龙灯,热闹非凡。
二月二 俗谓小龙抬头。男子多于此日理发。农家炒豆,称“蝎子豆”,意防毒虫。打“五谷囤”(用草木灰撒成几个相套的圆圈,内撒五谷杂粮),祈求有个好年景。旧有前往土地庙祭土地神之俗,今已废。
清明节 祭扫先人坟墓,添土压纸。建国后,机关、学校等于此日祭扫烈士墓。旧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禁火冷食,并有打秋千之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吃粽子和熟鸡蛋。儿童以五彩线系脚脖、手腕。晨“拉露水”,采艾悬于门户之上,以避瘟疫。新媳妇“送端午”,从娘家带粽子分送婆家亲邻。
六月六 旧俗吃炒面,曝衣书。新婿到丈人家“现新”。
七月七 旧称“乞巧节”。招远过此节是七月初六,俗云:“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节间做“巧饼”,儿童以线穿之,称“穿小果子”。旧时妇女生“巧芽”(以五谷杂粮生芽),供奉姐姐(织女),乞求织女赐给巧手。
七月十五 旧称中元节,又为鬼节,挂灯为鬼魂照路。此日晚间,挂宗谱、供先祖、吃饺子。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亲友以月饼、烧鸡等礼物馈赠。晚,宴饮赏月,分食月饼。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为秋祭,上坟添土,拜扫先墓。
冬至 俗称过冬,亦有挂宗谱供先祖之俗。中午吃包子,晚上吃饺子。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喝“腊八粥”,憋“腊八蒜”。
辞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辞灶,又称过小年。蒸粘糕,供糖瓜,焚烧灶神像。
公历节日 除传统节日外,一些纪念性的公历节日渐为县民接受,但活动范围、深广程度不同。主要有元旦、妇女节、国际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党的生日、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植树节等。
二、人生礼仪
生育 妇女生育,俗称“欢喜了”。产后,丈夫持礼到岳母家“打喜”,岳母家以鸡蛋、芝麻盐等回赠。第三日,喜主将红皮鸡蛋、疙瘩汤分送亲邻。后,亲邻带鸡蛋、小孩衣物等“看欢喜”。择吉日“出行”,抱着婴儿,手拿桃枝、葱、五色布,在院内走一走,然后把桃枝插入街门框上。西北乡生男孩挂旗,上写“长命百岁,志在四方,乳名XX”等。第十二日(也有六日、八日的),喜主宴请宾客,称“吃大面”。满月后,产妇抱孩子回娘家,归时娘家以礼相赠。小孩出生满一百天,称“过百岁”,宴宾客。
婚姻 清代联姻讲究“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民国时期,婚姻礼仪大体沿袭清制,礼节繁琐,铺张浪费。、建国后,婚姻礼仪趋向节简,喜事新办。
通媒 旧时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门当户对。请人合八字,如无相克,即许亲。建国后,媒人提亲后,男女会面,叫“看人”,又叫“打对面”。“终身大事”的决定权在青年男女自己手中。双方同意后,男方象征性地送点礼物给女方,叫“见面礼”。
递盅、过红 旧时通媒后,双方家长聚饮,互换酒盅,叫“递盅”。男方给女方一块红布,叫“定亲红”。建国后,此俗渐废。“看人”后女方到男方“看家”。
定亲 旧时过红之后,即行下柬礼,也叫定亲,媒人持婚柬、彩礼到女家换柬定亲。建国后,定亲逐渐演变为“打思想”,又叫“侍候客”。女方亲朋至男家,男方宴宾客。70年代兴起大要彩礼之风,至今不衰。
择吉 媳将娶,男方找人看日子,叫“择吉”,相沿至今。建国后,工作人员结婚择日一般在五一节、国庆节、新年等,农村多在腊月。
开脸 娶媳前两天或一天,男方派人到女家送钱、粮、大枣及修饰品,称“上头”或“送粉面”。新娘找人用细线绞去脸上的汗毛,叫“开脸”。
迎娶 新媳迎娶,大宴宾客,亲朋各以钱物相赠,叫“赶人情”。旧时娶前一天或娶日上午,男方派人到女方抬嫁妆。新婚之日,新婿为大,称“小登科”,新郎着官服乘轿迎亲,乐队相随。因招远出过状元,结婚可以打“状元锣”。至女家,新婿拜岳父母。新娘着红乘花轿,起轿后,两送人客骑骡马相随,路上轿不落地,过河时要扔小饽饽。至男家,吹手奏乐,公婆出迎,红毡铺地,伴娘挽着新娘与新婿“拜天地”,入洞房。新娘盘坐炕上,称“坐帐”。接着吃“下马面”。晚上,有闹洞房之俗。寝前新婚夫妇喝合婚酒。翌日,女方家里来人“搬二日”,将新婚夫妇搬到女家住一宿。三日,新妇拜祖先、公婆及本家长辈,称“拜三”,受拜者给新妇赏钱。第六天,邻舍请媳妇,称“叫六日”。建国后,乘轿、雇“吹手”等俗废。婚日,送人客用自行车将新娘送往男家。70年代盛兴拖拉机拉媳妇。80年代有的雇用轿车、吹手。同时,民俗改革深入进行,集体婚礼和旅行结婚逐渐增多。
谢媒 完婚后,婚者送猪肉、猪头等谢媒人,相沿至今。
寿辰 小孩过生日称“长尾巴”,老人过生日叫“寿辰”。生日那天,一般吃面条。富户老人庆寿,亲友送寿帐、寿联、寿屏、寿桃、寿糕等,主人具席款待。老人六十六岁生日,出嫁的女儿要给老人买一刀肉(大小不限),表示祝贺,故有“六十六,一刀肉”之说。此俗相沿至今。
丧葬 木棺土葬是几千年的旧俗。清末,农村丧礼多是“三日殡”,官僚富绅亦有五至七日大殡。初终,将死者用门板抬至正间停放,儿女穿白服守灵。烧冥资一包,上写死者籍贯、姓名、享年,称“倒头包袱”,然后去土地庙送魂。派人向亲朋“报丧”。同时,到本族墓地择位造墓。第二天,入殓,门上贴两张黄纸,门外架棚,庭院设灵堂,亲朋前来祭吊。傍晚,族人端盘携浆水在前,张幡擎伞人员及诵经道士相随,子女儿孙等素服恸哀行其后,去土地庙焚冥资而祭,俗称“报庙”。第三天凌晨,丧主备纸马一匹,纸人一个,冥资一宗,到土地庙焚烧,称“送盘缠”。上午八时许出殡。族人举棺出宅,外套“大罩”。子女手拄“孝杖”领丧。扶丧人将焚化冥资的灰盆在死者长子头上一顶即摔碎,称“摔灰盆”。途中,亲朋设“路祭”。至墓地,子女下墓穴扫土,然后下棺入穴,填土成坟。葬毕,孝子向亲朋叩谢,叫“谢孝”。殡葬三日后,子女至墓地“圆坟”。戴孝,子女三年,侄一年,堂侄九个月。从已故之日算起,每七天上坟祭吊一次,称“烧七”,共烧七次。遇上阴历逢七,叫“添七”,按死者年龄往坟上插纸旗。五七最为隆重。死后满百天,“烧百日”。每年烧一个周年,三年止。
民国时期,民间葬礼仍沿清制。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对丧葬习俗进行改革,丧仪渐简。建国后,丧礼从简,但仍沿袭木棺土葬旧俗。1970年,建立县火化场,逐渐推行火化。骨灰盒仍依俗土葬,上坟烧七等风俗一直残存。但丧葬从简已蔚然成风,送花圈、鲜花正逐渐代替纸马纸库,戴孝也由过去的白服简化成臂戴黑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