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馒头之顾家馍

家乡区县: 沈丘县

       在我的家乡沈丘县老城镇,有着“四五酒,顾家馍,周家麻花点着火”的说法。顾家馍分贡馍和小花馍两种,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经手工揉、搓、捏、掀、挑、上色等一系列复杂工序而制成的一种面食。“顾家馍”能存放年余,而不酸、不霉、不裂、不散、不变质,年余馏之,味仍如初蒸。“顾家馍”馍体浑圆,外型工整,无裂品裂纹,立而不斜,卧而不堆;外观洁白、光滑;在阳光下如瓷般迎光闪亮;馍底部呈阴阳八卦图形,构成了其独特的标志。

        让时光追溯到清朝初年的后金时期,地处黄淮腹地的沈县(现沈丘县老县城老城镇)城南大门夏湾村,有一个真名叫顾维臣,人称顾二别子的人。顾二别子聪明好学,但生性脾气倔强,就是人们所说的认准一个理八头牛也拉不回的人。当时,纯麦面馍很少,夏湾村有几个做馍卖馍的小作坊。顾二别子做馍手艺精湛,常常在其做的馍卖完了,其他几家做的馍还未开始卖。但顾二别子有其做人原则,他每天都不将馍卖完,而是留下一部分,即便是有名望和有势力的人来买,他也不卖,目的是让其他几家卖馍的同行也有碗饭吃。天长日久,顾二别子研制出一种状似葫芦的小白馍,晾干后坚硬如石,存放一两年也不霉变、干裂,馏后食用仍似刚出锅的馍一样新鲜,被人称为“顾家馍”。一时间,顾家馍在当地声名鹊起。当地的官宦或商贾都以顾家馍馈赠亲友,有钱人家祝寿办喜事用顾家馍作为礼品赠送,老百姓更是把它当作娃娃的吉祥物,既可逗孩子玩耍,玩耍后洗净馏一下可继续食用。

         来看一下顾家馍所获得的荣誉吧,在1947年夏,刘邓大军行进大别山途经沈丘县老城镇时,由于部队粮草不足,老百姓闻讯后,纷纷拿出舍不得吃的“宝贝馍”慰问刘邓首长和子弟兵,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1983年顾家馍入选“河南民间艺术展”,先后在北京和广州展出;

1989年在河南省首届艺术节参展,令国内外民间艺术家赞叹不已;

1990年,在香港食品博览会上,顾家贡馍以特有的风味被评为金奖。

2008年由文化部在全世界举办的“春节品牌”活动中,顾家馍应邀参加澳门、新加坡“内地习俗展”;

2008年10月,顾家馍被列为周口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4]2009年“沈丘顾家馍”正式被确定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顾家馍,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沈丘县老城镇党委书记刘贡献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介绍说,在老城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前,老城镇党委、镇政府一致高度重视顾家馍这一民间艺术品牌的培育和推介,力争将其打造成代表老城和沈丘乃至周口的一张文化城镇的名片。千方百计地把顾家馍当作老城镇的支柱产业来做大做强。目前,老城镇共有50多家顾家馍加工作坊,从业人员500多人,并成立了沈丘顾家馍食品有限公司,且分别在郑州、周口和周边的县市设立了直销处。以后,他们将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入的模式,让顾家馍的技术含量更高,将其打造成更高端的民间艺术品牌。

林夕(2014-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