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五海生态滨州——武定府衙

家乡区县: 滨州市沾化县


     武定府衙肇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时为棣州,明洪武六年(1373)改棣州为乐安州,明宣德元年(1426),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后,改乐安州为武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州为府,遂为武定府。自宋始,历经宋、金、元、明、清各代,惠民县始终为州、府、道治所,逾千年,北宋城墙、护城河等古迹犹存。


     1373年(明洪武六年)棣州改称乐安州。当时,衙署为州的规制,即中轴院为三门三堂四进院。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徙封乐安州,将州衙改设为王府,扩建为南北长约220米,东西宽约210米,总占地为74亩的建筑群落。府衙建筑分中、东、西三路院落。中轴院两边有两条南北向更道,将东西路附院隔开,仿照故宫布局风格分为礼仪、办公、生活和休闲四个功能区。中轴院为礼仪、办公、长官生活区,由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内宅组成,配以左右耳房、厢房。佐官、私人随从以及书吏等分别住在东西路院,构成典型的明清衙署建筑风格


    武定府衙的主要建筑均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大门坐落在中轴线的最前端,包括大门主体、撇山影壁(八字墙)、旌善亭、申明亭、照壁、辕门、狮子等,是古代衙署建筑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衙署的标志性建筑。武定府衙大门为五架、三楹硬山屋宇式建筑,屋面为正脊花样兽脊,正脊两端为正吻兽。门面为丹漆兽面锡环,饰有金色门钉,单门横七纵九计63个。门东侧有一个大鼓,称“登闻鼓”,也就是老百姓在衙门口所击的鸣冤鼓。大门前面为一照壁,上面画有一状如麒麟的怪兽,为神话中的贪婪之兽。尽管它的脚下和四周全是宝物,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真可谓贪得无厌。此画用以警戒官吏不要贪赃枉法。在横跨大门前的道路两侧有一对双柱三顶屋宇式牌坊,坊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反映武定府在不同时期的政治与军事地位。清中叶,原来的武定州已升为府,领九县一州,为山东省八府之一。东坊额为:“棣州古郡”,西坊额为:“渤海雄封”,以彰显鲁北重镇风范。大门两侧为撇山影壁,即俗称的“八字墙”,两墙内收呈30度夹角,中为大门。八字墙的东西两边分别为旌善亭、申明亭。府衙门前的显著位置有雌雄两个石狮。雄狮居东,脚踏绣球,雌狮居西,足抚小狮。前者象征无上权利,后者象征子嗣昌盛。 

蓝澄海星(2014-11-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