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县兴育中学

家乡区县: 云浮市新兴县

兴育学校是坝塘村办的一间私立小学。抗战初期,兴育学校教师有崔学文、崔伯昌、崔奇瑜、崔昌发、何秀琼、韩平权等人。他们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思想进步,除教好文化课外,还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教师崔学文,就介绍了不少进步书籍如《大众哲学》和有关苏联五年计划、陕北抗大及八路军、新四军如何抗日救国的书刊给师生阅读,使兴育学校有了马列主义的传播和共产党的影响。
1941年,特委陈春霖、县委书记谢鸿照来到坝塘,给我布置工作。特委和县委认为,坝塘地处新恩开三县交界,远离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地理位置好,指示我争取当上校长,掌握聘用教师权,把更多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安排到学校任教,壮大党的力量,为扩大党的活动打下基础。不久,通过县教育科督学余渭泉(即余雁宾,中共党员)向县长黄植文大力推荐,免去挂名校长崔泽周,委任我为兴育小学校长。这一年,我先后接收党员徐云、赵熙、冯坤、李申维,还有两三位进步青年到学校任教。共有5名党员。1941年底,成立学校党支部,我任支部书记,赵熙任组织委员,樊明任宣传委员。1942年,又接收共产党员何萍到校任教。
我们几位党员教师,原来都是抗战初期抗日救亡运动的骨干,运用戏剧、歌咏、美术和搞军训、办夜校开展宣传,都驾轻就熟。以前虽然未当过教师,但通过边学边教,边教边学,教学能力都大有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培育革命人才。首先,把学生组织起来,由学生推荐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为骨干,成立学生自治会,在教师指导下带领全校同学搞好文化学习和开展各项活动,设立学习园地,办成绩展览,举行各种比赛,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努力进取,还组织歌咏队、文艺演出队,唱抗日歌曲,演抗日戏剧,张贴标语,宣传抗日。同时组织师生劳动,粉刷墙壁,清扫校园,美化课室和学校环境。还通过童子军课,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学习通讯、追踪、冲锋、撤退、利用地形地物等军事知识,成立学生纠察队轮流站岗放哨,维持秩序,处理纠纷。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努力学习、爱集体、守纪律、讲礼貌、爱清洁、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和分辨是非、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样,学生拥护,学校得到家长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我们还通过家访和办夜校,密切同群众的联系,秘密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夜校实行免费入学,自编教材,自印课本,吸收失学青少年入夜校学文化,还举办妇女识字班。在教识字、计数的同时,宣传破除迷信和男女平等,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卖国投降,讲翻身解放的美好前景。自编的教材简单易懂,富有战斗性。例如:人,男人,女人,男人是人,女人也是人;又如《五一节》:五月一,五月一,大家有工做,大家有饭吃,八点鈡工作,八点鈡休息,四点半鈡自由去游玩,教育三点两个骨(一个骨即15分钟)。这样对群众进行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使群众容易接受,逐步从倾向革命到投身革命。
在学校党支部领导下,全体党员教师同心协力,努力教好书,不仅办学成绩突出,在全县各项比赛中取得了好名次,而且管理得井井有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深得学生与家长的赞许。原来在学校当政的崔镇年、崔学文,深感我们给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逐渐由思想上的认可到行动上给予大力支持。村中有我和崔镇年、崔学文妻子谭毅贤等人,原是国民大学学生,国民大学校长吴鼎新来校,对我们的教学方法给予肯定,在向乡中父老的谈话中大加赞赏。但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对兴育小学的办学做法,总觉得不是味儿,却又抓不到把柄来整我们。当时,崔学文从开平县赤坎购回42幅大画像,其中有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蒋介石、罗斯福、鲁迅等人的画像,挂在礼堂上。县党部就以此为借口,在县参议会上说兴育小学挂马、恩、列、斯、毛的画像,是搞赤化,把学校办成了“小延安”。黄植文对兴育学校办学成绩早有所闻,但不知底细,就派余渭泉来学校作实际观察。余渭泉(即雁宾)是西江特委派来新兴的地下党员。他对我们党员的办学活动心中有数,回县后向黄植文作了有利于我们的解释。黄植文听了汇报,颇感兴趣,还亲自来学校视察,验证余渭泉的汇报是真是假。他在坝塘住了一个晚上,认为兴育学校确实办得有声有色,第二天向村中父老和师生讲话时,好话连篇,赞不绝口,还说要号召全县学校学习兴育办学经验。村中崔星辉、崔耀斌、崔焕初这些头面人物,见县长夸赞兴育学校,更感面上增光。这样,我们党员教师就在学校牢牢站稳了脚跟。
特委和县委根据这一情况,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有利时机,争取接管和平乡政权,以和平乡为中心,掩护党在稔村、共成、东成、水台地区的活动。于是指示我以办学成绩为资本,谋取乡长职位。但要掌握乡政权,并非易事。第一,原乡长崔耀斌是退役连长,其胞弟为现役营长,在村中颇有势力。当时和平圩正处于鼎盛时期,赌场收入和运馆保护费、圩场地租等经济收入不少,崔耀斌不愿放弃这个职务。第二,虽然崔耀斌与崔星辉是死对头,各不卖帐,积怨很深,但本村父老不敢得罪崔耀斌,不敢公开支持我当乡长。在此情况下,做好县上层统战工作就十分重要。当时,县教育科长余渭泉对我提出要当乡长,给予大力支持,又游说民政科长,民政科长也表示支持,两方极力向县长黄植文举荐我当乡长。由于黄植文对我有了好印象,认为我年轻有为、能干,是他们少壮派的理想人物,是他捞取政治资本的依靠力量,表示同意委任。通过余渭泉约我出县城面谈。我提出旧人不愿走,黄植文说勒令移交。于是,我在1942年1月任和平乡长。
我任乡长后,利用政权的特殊作用,做了几件重要工作:一是安排党员在乡公所任职。县委组织部长冯华,以乡文书的公开身份,和我一起到乡公所接管,驻乡3 个月指导工作。冯华撤走后,先后由党员朱乃良、徐云任乡文书,李磊峰任乡队副掌握武装。二是以和平乡的名义在稔村圩开设商行,掩护特委陈春霖、县委谢鸿照的活动。当时特委陈春霖在稔村圩以商贩名义开展革命活动,商行铺子由我托亲戚出面租赁,我出城必在那里歇脚,稔村乡乡长知道此事,乡丁不敢来打扰。三是安排党员和进步学生到高村、芦村,以后又发展到公平、上沙、思本等小学当教师,扩大党的活动阵地。四是积极筹办兴育中学。
40年代的坝塘村,虽然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县城,但反动基础雄厚,有封建遗老(旧官僚、旧军人),也有国民党鹰犬如新恩开三县联防大队长崔星辉等人,还有地主、恶霸势力。兴育学校地下党却能在这里立足,开展党的工作,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把兴育学校办成一间屹立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红色学校,是因为做好了统战工作,利用矛盾开展合法斗争。坝塘村的斗争非常复杂,有穷与富的阶级矛盾,有乡绅父老和青年知识分子的保守与进步的矛盾,有房与房之间的房族矛盾,有封建思想与民主思想的矛盾,有反动思想与革命思想的矛盾。兴育学校地下党巧妙地利用了村中错综复杂的矛盾,为开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兴育学校地下党就利用国民党口头标榜抗日,在学校开展童军训练,唱抗日歌曲,演抗日戏剧,贴抗日标语,组织

1944年,学校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解放军之友社。教师张毅志、谭绍武以及学生骨干刘良荣、崔良均等人是这个组织的最早成员。解放军之友社通过各种学习和教育活动,武装思想,把符合党员条件的成员输送到党内。学习内容有《大众哲学》、《民主》及游击区的油印报。第一届初中班绝大部分学生参加了这个组织,后来发展到小学高年级学生。
1944年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区纵队挺进粤中地区,教师赵熙和学生崔少琴首先离校到新会参加抗日游击队。同年10月,原兴育学校党员教师樊明奉调回部队时,发动了一批学生参加部队,其中兴育学校学生有陈达、刘洁珍、黄国昌、崔普恩、崔翠珍、崔少金等。
1944年秋,县特派员通知恢复组织活动,我介绍教师崔学文参党,他是兴育学校第一批发展的教师党员。1945年,兴育学校恢复党支部,我任支书,崔学文、司徒玉任支委。同年,崔学文介绍教师谭绍武、张毅志入党,罗明吸收了学生刘良荣、崔良均、崔茜娜、崔鉴才等几名学生入党,名并成立了学生党支部,不久又吸收了学生崔鸿昌、崔超烈、崔秀彰、崔兴年等人入党。
1945年秋,兴育学校初中第一届学生毕业,地下党为了发展组织,扩大阵地,通过各种关系把毕业生分配到各地学校任教。刘良荣、崔良均、崔翠珍安排在芦村小学,教师张毅志和毕业生崔翠娟、崔惠英安排在思本小学,他们又分别成立党支部,开展秘密活动,传播革命思想,毕业生崔鸿昌、崔鉴才、崔悦意留在本校小学任教。
1946年初,冯扬武、孔令鉴来到坝塘,在兴育学校以教师身份开展革命活动,并在兴育学校成立中共新兴县委员会,冯扬武任县委书记,罗明任组织部长,孔令鉴任宣传部长。兴育学校党支部在县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1946年夏,粤中部队骨干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解放区,留下部分武装人员坚持斗争。6月28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国内战爆发。11月,党中央对南方各省发出工作指示,指出“凡有可能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者应立即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1947年8月上旬,粤中副特派员郑锦波在恩平县炉塘村召开各游击区负责人会议,作出粤中区开展武装斗争的新部署,并决定发展新区,指定原兴育学校地下党员刘良荣负责新兴方面的武装发展工作。稍后,刘良荣组织的武工组发展为新兴人民游击独立大队,刘良荣被任命为大队长兼政委。他率部进入梧洞地区,同新恩人民保乡自卫大队基干队一起,开辟新兴游击根据地。此后,新兴县出现了武装斗争迅猛发展的新局面。

兴育学校输送到游击队的学生中,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而牺牲的有崔佐楷、崔超烈。解放初期,因国民党残匪反革命暴乱而牺牲的有崔凤珍、崔淑颜、崔雪英。他们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兴育学校地下党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培养、造就和输送了一大批革命人才,为粤中地区和新兴县的武装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据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兴育学校党支部共发展党员20多人,发动教师和学生参加游击队有90多人,发动坝塘村和附近乡村青年参加游击队有40多人。兴育学校不愧为屹立在白区的一间红色学校,培养和造就革命人才的摇篮。

Grace(2014-11-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