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立 春 立春 俗称“交春”。民谚:“新春大似年”。昔时,立春时辰,农家在天井、阶沿、中堂或房内地上堆放樟树枝叶,杂以干柴,自外向内点燃,并放鞭炮,称为 “火覃春”,亦叫“接春”。孩童在火堆上跳跃而过,据说能平安长大。孩童边跨火堆,边念“旧春去,新春来,保佑今年大发财”,以求吉利。民间还有吃“春茶”的习俗,亦叫“煨春”。用赤豆、红枣、柑桔、桂花和红糖合煮,先祭祀六神祖先,然后家人分饮。认为吃了春茶,可明目益智。家家门上,还贴上“迎春接福”等字样的红对联。
第二节 春 节 春节 即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共同的最大佳节。这种过春节的习俗,大抵是从原始社会的“腊祭”演变而来的。初一凌晨,天未亮,有些中老年人便沐浴更衣,赶到庙宇烧香,甚至有除夕不睡,在庙宇坐到亥时一过,赶紧烧头香,以示虔诚。 清早,家家放“开门炮”,称为“迎年”。男女着新衣,商店不营业,工农皆休息。焚香拜祖,先拜祖先牌位,再拜长辈,称“拜年”。入夜放“关门炮”。从此夜到初三夜,有卖技队提灯笼上门“卖技”的习俗,所到人家则仓贵送年糕或香烟、红包。遇到新婚的人家,卖技队还特地进中堂演唱道贺,欲称“扮新娘”。对于建新屋的人家,也有专门道贺的习俗。 昔时,正月初一不挑水,五日内不挑粪,不倒马桶,早上不叫人起床,不说不吉利话,不饮菜汤,不出远门。一般不扫地,要扫地得从门口向屋内扫,意谓今年钱财进门。 春节,女婿、外甥等晚辈,要携礼品先到岳父、外祖父母或舅父家拜年,然后长辈到晚辈家回礼,叫“回年”。亲朋往来均设筵款待。新婚夫妇第一个春节到岳父家拜年,携重礼,并以红纸包装果品分赠亲戚,叫“拜头年”。
第三节 立夏 六月六 立夏 俗称交夏。此日吃蚕豆、碗豆饭或蚕豆饼,据讲吃了身骨硬朗。小孩则以线穿熟蚕豆,成串挂颈间随时取食。沿海渔区有尝鲥鱼之习俗。 六月六 旧称“晒龙袍日”,又有“六月六,晒被褥”的俗谚。人们于此时曝晒衣物、书籍,以防霉变虫蛀。旧时女子又在此日选木槿嫩叶浸汁以洗头发,可以除去污垢。少女则摘取红色凤仙花捣烂,用来染指甲,可以多日不褪。养猫狗的人家亦给猫狗洗澡。这时因天气炎热,民间有以竹叶、荷叶、槟榔、夏姑草、六一散之类的中草药,煎成茶,称“伏茶”,摆在路亭、门口,供家人或过路行人止渴,防止中暑,不取报酬。
第四节 冬至 除夕 冬至 俗称冬节。清早吃汤圆。并有做节祭祖之俗。食后,互相祝贺又长一岁。另制糯米粉团,熟后沾上红糖、芝麻、炒黄豆粉等,称糯米团、金团或摆糖糍。畲族还将汤圆粘在农具及瓜果上,以祝明年丰收。 过去地方停尸未葬之骸骨,此时雇人开棺,拾骨入瓶葬之,叫“拾金钵”。 除夕 即“大年夜”,俗称“过年”。从腊月十六开始,宫庙开鼓,店家开始收帐,各家备办过年货,农家都捣年糕,多者捣一二百斤粳米。女婿要给岳父送过年礼品。贴春联、祭宅神(檐头亲爷),称“谢年”(送岁)。再祭祖先、神祗,称“解冬”(还冬)。晚上全家宴饮,称“吃分岁酒”(隔岁酒)。每室灯烛彻夜,称“守岁烛”(守岁灯)。或由儿童提灯笼照看室内角落,称为“照夜”(实为防贼)。南港和蒲门山区、沿海有整夜坐待天明的,叫“守岁”,所谓“坐久久等财主”,期望来年生活宽裕。今电视普及,合家老少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昔时有预煮满锅新年饭的习俗,称“过年饭”(意为有盈余)。然后用老树根掩埋火种,称煨年枝或隔年火种。睡前,长辈给小孩分发“压岁钱”。旧时债主此夕提灯讨债,穷人无力偿还者只好出躲,称为“躲猫”或“淋豆芽”。到大年初一子时,放鞭炮迎新春,就不许讨债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