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辉不眠照京山

家乡区县: 荆门市京山县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电气化将把城乡连接起来,在电气化这种现代化最高技术的基础上组织工业生产,就能消除城乡间的悬殊现象,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甚至消除穷乡僻壤那种落后、愚昧、粗野、贫困、疾病丛生的状态。
可谁曾知道,电,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与京山人无缘。
京山地处湖北腹地,江汉平原北端,面积三千五百平方公里,人口60万。这里山青水秀,不仅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流连忘返,而且更以山中盛矿藏、山上果木香、山下出粮棉、水里游鱼虾表现出极大的经济魅力。
然而,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使蕴藏巨大经济开发价值的京山,枉有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资源,人们祖祖辈辈过着碾米靠牛、点灯靠油的小农经济生活。让京山亮起来,是解放后京山人民多年的企盼,是几代电业职工挚着的追求。
从1951年开始,京山办起小火电、小水电。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只因贫穷所困,囊中羞涩,办电规模小,装机容量少,供电范围窄,京山广大农村离电还很遥远。
尽管步履艰难,长路漫漫,京山电业职工怀着对事业的赤诚之心,仍孜孜以求,拼搏进取。
七十年代,省内象丹江口水电站等一批相当规模的电力工程竣工投产,这给京山电力事业加快建设节奏,带来历史性契机。1972年5月25日,京山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城关变电站建成投运。系统大电源的引入,点燃了京山农村用电的希望之光。
才遇飞絮落沃土,又得春风吹新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为京山电力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979年4月1日,京山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竣工投产,为京山电网建设奠了牢固的基石,从这一刻起,京山电力事业开始了新的崛起。
京山电网建设还在初创时期,就显示出现代电力工业的巨大作用。1978年京山遭遇百年未见的大旱。就在禾苗枯萎,大地干裂之时,大电似蛟龙腾越,将滚滚水源送进万倾良田。电力的神威,丰收的喜悦,给了京山人一个意味深长的启示:彻底变,得办电!
京山的领导人把办电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表现出他们的远见卓识。他们说,不抓电力建设的领导,是不明白的领导。他们还说,宁可少建一个工厂,也要先把电力建设搞上去。
八十年代中后期,京山电力建设需要钱,而地方财政十分困难。怎么办?县委、县政府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提出了当时在全国还不曾有过的大胆举措:走群众集资办电的道路。已经偿到用电甜头的京山人,纷纷拿出节衣缩食省下的钱,集资400万元,兴建220千伏马家塝变电站,在全国开创了地方集资建设高等级变电工程的先例。
不仅如此,京山还集资大力加强电源和电网建设。1986年,京山集资2000万元投资汉川电厂,于是二十年内每年可获得12000千瓦的统配电价用电权。1987、1988两年,全县又集资650万元,参加荆门电厂油改煤工程,京山每年又可得到9550千瓦的用电负荷。1989年,京山再次集资442万元,将永隆35千伏变电站升压为110千伏变电站,使通往京山的汉江线卡口变通途,解决了京山南部4个乡镇用电需要。
从1986年到1989年,京山共集资3492万元用来办电。3492万元,超过了内蒙古迄今为止地方财政最多年份能拿出的办电资金。3492万元,是京山电力建设史上惊天动地的一大创举。
1988年3月22日,马家塝变电站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京山电网建设跨入了新的历史进程。现在,京山全境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18座;110千伏输电线路总长109.7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总长259.6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总长3075公里;35千伏以上主变总容量233890千伏安;10千伏配变总容量156400千伏安;网内用电装机容量212595千瓦。以马家塝22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以110千伏和35千伏输电线路为网架,以10千伏配电线路辐射全县的京山电网,在京山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电力促进经济以展,经济发展就越要求电力加速发展。京山是农业县,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京山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显得更加紧迫。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直接领导这项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电气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京山将农村电气化建设纳入了《京山县1993—2000年电力工业规划》,为京山农村电气化描绘出前景可观的蓝图。
创建电气化县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乡镇百分之百通电的问题。厂河乡是革命老根据地,受地理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这里的人民用大电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
1989年,通过省老区办扶持一点,县财政补肋一点,电力部门支持和村组集资的办法,投资59万元兴建厂河35千伏变电站。这年十月前夕,变电站剪彩通电,京山以乡镇全部通电向国庆40周年献礼。

Dream(2014-11-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