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18日,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建校,校名为“天津市咸水沽中学”。学校位于咸水沽津沽路65号。李学吉任教导主任,主持学校工作(至1959年)。咸水沽中学为初中校,三年制,六轨。
1957年7月15日,天津师范学院(原校址为现天津外国语学院)应届大学毕业生14人分配到咸水沽中学任教,使教师队伍得到充实。9月1日,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建校劳动,清整校园西侧的坟地,修建操场。10月中旬,受国内政治形势影响,学校开展“反右”运动,有三位教师被打成右派,并先后被调离学校
1958年9月上旬,在教师中开展了“向党交心”的运动,实行人人过关,自我检查。10月中旬,全校师生参加“大炼钢铁”运动,到咸水沽通用机械厂勤工俭学,实行半天上课,半天劳动。
1959年4月上旬,歌村调入咸水沽中学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至1968年)。9月2日,咸水沽中学招收高中学生,开始成为完中校,高中为三年,四轨制。同年,第一届初中生毕业, 刘德明学而成才,现任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政委,少将军衔。
1960年8月中旬,杨步银调入咸水沽中学任学校党支部书记(至1971年)。是年,三年自然灾害影响显现,全校师生开始节粮度荒,劳逸结合,取消晚自习。
1961年4月,由高殿臣老师负责带领师生开垦操场,种植玉米。全校师生继续节粮度荒。
1962年7月初,首届高中毕业班结业,高考升学率达37%,受到河西区教育局的表彰(当时津南地区隶属于河西区)。毕业生中的邱恩田考入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国际政治系主任。8月中旬,学校建成第一所教学楼,砖混结构,起脊二层,时为咸水沽仅有的两所楼房之一(另一所建于咸水沽医院)。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全校掀起学习雷锋的高潮。7月上旬,部分师生到独流碱河,加固堤防,参加抗洪抢险。8月中旬,校园成为分洪区灾民中转站,部分地区灾民到咸水沽中学集中,然后各由生产大队分别组织安置。9月上旬,天津市咸水沽第二中学成立,咸水沽中学遂更名为“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是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多有成才,其中李国瑞现为中国军事医学院部长(大校军衔);杨世樵现为天津港储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1964年7月初,本区发现02疫情,全校师生投入防疫运动。8月上旬,江苏省卫生防疫团进驻学校,为本区进行防疫治疗。9月上旬,应届高中毕业生响应毛主席关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学习邢燕子、侯隽,到边疆去工作,有20多名学生报名到甘肃、新疆等地工作。应届高中毕业生吴兴华,现为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特车大队主任工程师,曾获“八五”全国石油系统“十大技术能手”称号;张作礼,现为解放军271医院正师职科主任。
1965年7—10月,在校内开展“四清”运动。11月上旬,有五名干部教师被上级抽调参加葛沽“四清”分团西关工作队工作。9月,学校使用由郭沫若题写的“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校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