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编纂家——韩邦靖

家乡区县: 渭南市大荔县

韩邦靖(1488 —1523)朝邑(今陕西大荔东)人,字汝庆,号五泉,明朝著名的方志编纂家。正德十四年(1519年)纂成《朝邑县志》,以简略和“记录质实,而文采焕炳可诵”著称,清时被收入《四库全书》,被誉为陕西八大名志之一。
人物简介
韩邦靖幼聪悟,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四即举于乡。正德三年(1508)与兄邦奇同举进士,负有重名,时称“关中二韩”,后由工部主事进员外郎。正德九年(1514)京师地震,乾清宫火毁,武宗下诏求直言者。邦靖上疏云:
“臣窃见陛下自即位以来,朝政不修,经筵罔御,盘游无节,狭近群恮,摧折骨鲠之臣,闭塞谏诤之路,百度乖违,庶事业脞,府库空竭,闾阎流散,盗贼灾异,荐至迭兴。危乱之形已成.社稷之忧将大倾者……不意陛下徒事虚文,不修实政。凡诸过举,仍遵往辙……”
疏论指斥时政甚切,触怒明武宗,被下诏狱,最后削职为民。归家时,父亲致仕,兄长邦奇也因刚直夺职家居,为使父亲頣养天年,兄长专心学问,邦靖躬耕于田间八年余,足迹不至城市。正德十三年(1518)应朝邑知县王道约之请,撰《朝邑县志》,正德十四年(1519)一月六日完稿,县志以简略和“纪录质实,而文彩焕炳可诵”著称。
嘉靖初,起任山西左参议,分守大同,数次力请发帑赈饥,不得报,加之身体每况愈下,上疏乞归。未及朝廷批准,于嘉靖二年(1523年)正月,回归故里,军民夹道泣送。二月初十抵家,四月二十日即卒,年仅三十六,葬于朝邑县洛水南阳洪。不久,韩邦奇也以参议至大同,乡民知其为邦靖兄长,均纷纷出来迎接,皆为邦靖所哭。邦奇亦为之泪下。韩邦靖无子,以族子仲谱嗣。有一女韩异,嫁陕西都司指挥佥事张鹏霄之子张才为继室。著有《韩五泉诗集》四卷、《朝邑县志》,《四库总目》行于世。
著作简介
韩邦靖所撰《朝邑县志》史称《韩志》,分两卷七篇共5759个字。专家评论《韩志》“志乘之简,无有过于此者。”但它简中有详,记录质实,而“文
韩邦靖著《朝邑县志》
韩邦靖著《朝邑县志》[2]
采焕炳可诵”。《总志》篇为写朝邑处地险要,仅援引唐玄宗过蒲关五律一首:“钟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鸣銮下蒲坂,飞盖入秦中。”就是一例。在记述家乡的特产“丝出南阳洪者,断则勿续,引之则长”,寥寥十四个字写出了物产名、产地和特点,不能不说是一极为精练的一笔。他对史料的选择求真求实,高度概括,不拘泥于过多的细节冗述,大刀阔斧,交代原委、经过、结果,不失极意求简的大家风范。
《韩志》第二个特征是不受旧程式的约束,按事物性质列卷分篇,既结合实际,又符合逻辑,避免了格式上与别志的千篇一律。《物产篇》96个字,分类记述了15种地方特产。《人物篇》立足当代,略古详今,对古代一事,一笔带过,两千余字,从汉、唐、宋、元、明、清,记述从贤人官吏到贞节烈女,达170余人。其中也有不惜笔墨的感悟。《人物篇》就有一段这样的记述:“呜呼!节义,人之大闲也(大闲,指节义二字),岂非人之自立于世者欤!吾观世之达人通士,号称知道(知道的意思是懂得做人的大道理),翩翩然以自异于世,夫莫日日称说仁义不离口,其自负岂在妇人女子下哉!”
《韩志》还有一个特点是章篇贴当。全志分一、二两卷。卷一四篇:总志、风俗、特产、田赋。卷二三篇:名宦、人物、杂记。《韩志》不同于今志,编(篇)章、节、目俱全,它只分卷设篇,篇下直述。以《总志》为例,它就囊括了行政设置、自然地理、历史沿革、人丁户口、文物古迹、商铺学校、古道关隘、山川水系,历史掌故等诸多内容,言不过两千余字,且字字言之有物。《韩志》记述朝邑人丁户口是这样写的“户凡八十二里,成化末,岁大饥,民多饿死,又多亡去,乃更为七十二里。正德五年,又去其七里,今为六十五里。”此处的“里”是一个户籍单位,一里110户。如此就可计算出全县户口总数,亦可明了地看出人丁锐减的数字与原因。用修志的专业用语讲《韩志》门类齐全,分类科学、归置得当,排列有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时代鲜明,特色突出,使读者清楚地读懂了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人民生活。缘于以上原因,《韩志》收入清时《四库全书》,列为陕西八大名志之一。

PYAngel(2014-11-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