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造崇禧塔的传说,历来众说纷纭,其中流传较广而最为人们所接受的,主要有三种讲法。
一是“一篙插竹排”的讲法。古时,西江经过三榕峡、大鼎峡后,分为三条支流滔滔向东:主干流由端州出羚羊峡;一条支流流经高要南岸、金渡后,再沿着宋隆河流往高要金利、高明城区;另一条支流沿着北岭山山脚从睦岗经七星岩流向鼎湖水基、民乐桥一带,到鼎湖之后,与出羚羊峡的主干流会合。以羚山为分水岭,两条峡谷称为“双羊峡”。端州处于两条水道之间的窄长地域,是一块庞大的沙洲,状如一只大竹排浮于水面。在沙洲上建塔,犹如在竹排插上一杆竹篙,使端州不被西江洪水冲走。
二是“锁龙镇妖”的讲法。据说,每年的春、夏季之交,西江的黄龙、妖怪一起兴风作浪,常常肆虐端州,冲垮堤围,毁坏房屋,淹没田地,农作物颗粒无收,给人们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灾难。时人认为:“龙宜潜,不宜跃。”建塔乃希冀能够锁住黄龙,镇煞河妖,永固堤围,遏止洪水泛滥。
三是“文运兴旺”的讲法。由于西江河水“滔滔而东,其气不骧,人才遂如晨星”,若建塔聚气,可使人才辈出。
可话又说回来,建造崇禧塔之举,实质上是源于“瑶乱”、“壮乱”、“黎乱”,激起了封建统治者振兴文风的“教化”之念。
明代,肇庆因为“改土归流”(改以流官取代土官)而战事连绵。
“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是在土官与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自唐、宋代以来,这个矛盾就长期存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官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弊端越来越明显,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又动摇了土官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官又日益与封建王朝闹对立,反对封建王朝对它的管辖。这种有损于封建王朝国家统一的行为,明王朝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改土归流”是势在必行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