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亚崖洲之概况

家乡区县: 崖州区

如果从三亚升格为地级市的时间计算,那么今年是三亚市的20岁生日;如果从崖州古城的沿革变迁推算,那么三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如果从落笔洞遗址开始算起,那么三亚的历史记忆则远在1万年之前。

落笔洞遗址出土的磨制穿孔石器、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唐宋年间的海外伊斯兰古墓碑、清代崖州龙被……许多遗存在三亚的珍贵历史印记,在考古学家的挖掘考证中重见天日,穿越千古提醒着人们城市的昔日过往。

1996年1月1日,中国度假休闲游开幕式在亚龙湾举行,拉开了三亚发展国际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的序幕。很多人将“9611”喻为三亚旅游的分水岭,标志着三亚旅游由原始萌芽状态进入起步阶段。

如今,迎来绝好发展机遇的三亚旅游,将以“发展世界级热带海滨度假胜地”为主要目标,将“三湾”(海棠湾、亚龙湾、红塘湾)作为未来三亚度假区建设的核心区域。

冬季的三亚,依然是一派夏日景象,在微风拂面中,这座南国滨海小城又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人。人们逃离北国凛冽刺骨的寒风,在这里享受如夏日般温暖的阳光;人们远离冬日的萧条落寞,在此处感受生机勃勃的绿意盎然。在蓝天、碧海、白云、椰树、绿地绘成的天然山水画中,看阳光照耀海面泛射出的点点银光,听海水起伏拍打沙滩的涛声依旧,人们在三亚这座世外桃源中流连忘返。

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座热带滨海城市,不仅拥有上天恩赐的天然美景???阳光、沙滩、海水,同样拥有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往昔辉煌和夺目历史。落笔洞遗址出土的磨制穿孔石器、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唐宋年间的海外伊斯兰古墓碑、清代崖州龙被……许多遗存在三亚的珍贵历史印记,在考古学家的挖掘考证中重见天日,穿越千古提醒着人们城市的昔日过往。

岁月流转间,历史送走前世的匆匆过客,迎来今日的芸芸众生,三亚在不断变迁中继续书写现代辉煌。让我们走近1万多年的“三亚人”活动遗址落笔洞,来到拥有千年悠久历史的崖州古城,从三亚河萦绕的三亚港畔遥望大海,在这些散落于三亚美妙历史音符中,感受那正孤独吟唱的三亚历史记忆。

“落笔洞洞洞笔落”:

一段1万年前的尘封往事

如果从三亚升格为地级市的时间计算,那么今年是三亚市的20岁生日;如果从崖州古城的沿革变迁推算,那么三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如果从落笔洞遗址开始算起,那么三亚的历史记忆则远在1万年之前。

在三亚荔枝沟落笔村东约1公里的一片丘陵山地中,山地自北向南倾斜,河流由北自南汇流入海,这里就是落笔峰。相对高度仅有110米的落笔峰,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大宏伟,山体内藏着许多溶洞,相传洞洞相通,相映成趣。也许是洞顶普遍有钟乳石滴水的现象,有人写下“落笔洞洞洞笔落,尖峰岭岭岭峰尖”的传神佳句。

落笔峰北坡较缓,而南坡则陡如刀削,峰下离地约6米处有一大洞,便是传说之中的落笔洞。走进落笔洞,洞口高约12米,宽8米,深18米,原本在极高处有两根钟乳石,形似两支悬吊的毛笔,落笔洞因此得名。清朝钟元棣曾作诗《落笔凌空》,用“信是仙家逞妙才,洞遗石笔绝尘埃。四围露液随时蘸,五色云笺任意裁”的诗句来吟咏落笔洞的奇绝景色。

站在这被誉为“崖州八景”之一的落笔洞旁,看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留下的印记,心中不禁想到:如果没有考古队员的清理挖掘,如果不是上世纪那次关键的考古发现,落笔洞也许至今仍在寂寥中等待,在孤独中吟唱过往。

1992年和1993年冬,由海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三亚市博物馆三方业务人员组成考古发掘队对落笔洞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察和两次清理发掘,一共发掘出8枚人牙化石,石制品、骨角制品标本等上百件文化遗物,以及几百件动物化石和7万余件贝蚌壳,还有大量用火遗迹。

原本是一处渐渐被世人所遗忘的历史,原本是一段尘封于乱石沙砾中的旧事,在考古工作者的考证中,从人牙化石、石制品、骨角制品等遗物的发掘中,远在1万年前的生活场景慢慢浮现:“三亚落笔洞人”主要从事狩猎、捕捞和采集的生产活动,过着原始穴居生活,繁衍不息,在蛮荒时代创造出海南岛的远古文化……

抚今追昔不禁令人慨叹时光荏苒,万年光阴也不过是转瞬即逝。因为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考古发现,落笔洞遗址成为目前已知的海南岛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南端的一处史前文化洞穴遗存,“三亚落笔洞人”(简称“三亚人”)成为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海南岛居民。

2001年,落笔洞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发现把海南孤岛的人类活动历史从几千年以前推到上万年以前……

“炎州此去更无城”:

一座千年的边城古镇

只要提到三亚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到位于三亚西部的崖城镇。这里,曾是千余年来历代州、军治和县治所在地,是海南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曾迎来被朝廷流放的贬官谪臣、从事商业贸易的商贾富户和以渔为业越海而来的?民,无数传奇人物在此演绎了一段段传奇故事。

多少个日子里,因采访和工作的需要,我曾多次来到这个离市区近40公里的崖城古镇。斑驳陆离的古城墙、遗存在崖城街头的清末古骑楼街、在崖州文化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崖城学宫、至今仍然操持古代“军话”的古镇居民……在崖城,历史不只是发黄文献上的苍白文字,也不仅是年近古稀的老人脑海中的回忆,而更多的是存留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文化载体。

据清《崖州志》载,972年,距今1000多年前的宋开宝五年,振州(今三亚一带)改为崖州,隶琼州。宋熙宁六年(1073年),改崖州为珠崖军。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珠崖军为吉阳军。明清两代则一直沿用 “崖州”。历经建置沿革变迁,崖城古镇一直是历代州、军治和民国政府所在地。1950年崖县解放,崖县人民政府在崖城成立。1954年,崖县人民政府才迁往今天的三亚市区。

在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中回望,在千年历史遗留的印记中寻觅,这个远在天涯的崖州古城曾以旖旎景色,接纳了那些在朝野权力斗争中失意的谪臣逐客,中国历史上的赫赫有名的卢多逊、赵鼎、胡铨、王仕熙等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现在的人们,已经无从揣测古城的明媚山水是否曾为那些落寞的心灵带来过抚慰。但是,历代贬官的到来,却在崖州播洒中原文化,启迪民智,为崖州构筑了坚实深厚的文化基础。

从文明门向北穿行,便是赫赫有名的崖城学宫(孔庙)。作为当时崖州的最高学府,崖城学宫在崖州文化教育史上曾留下重重的一笔。古代的学宫,曾经培养出不少贤能才子,为当地文化事业建设和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学宫培养下,崖城考取举人的宋代有29人,清代有9人。

随着时间荏苒,崖州城内商业贸易日趋兴旺,大蛋港成为海南南部重要门户港口,文化教育日趋发达,昔日蛮荒的贬谪流放地悄然成为深受中原文明熏陶的繁盛之地。

在时光的磨洗中,如今的古城和大部分古建筑的面容开始变得模糊。今天的崖城,不仅是一个在寂寞吟唱过往的古城,也是一个全国南北远近闻名的重要瓜菜集散地。昔日的边城,如今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中,迎来送往南北各地的瓜果菜农,书写现代的辉煌。

有人曾说,崖州古城留住了三亚历史文化的根,如今的三亚城市传承着古崖州的历史文脉。走进崖城,就是走进了古崖州,走进了三亚历史的天空。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镇,崖城成了收藏和展示今日三亚历史文化的宝库和橱窗。

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崖城都将作为一部凝固的地方历史文化史书,记录着三亚城市的往日回忆,承载着三亚历史发源的昔日过往。

三亚港畔的吟唱:

一座地级市20年的变迁

从一个南海小渔村蜕变为风情万种的滨海旅游城市,人们常常用这样的描述来形容三亚城市的历史变迁,而位于主城区的三亚港就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者。这个古老海港,曾守望过往船舶历经世代繁华,见证日军侵略海岛掠夺资源的屈辱历史;这个古老海港,默默记录下三亚城的过去现在,承载着港口渔民的悲欢离合。

作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缩影,三亚港随着三亚“三港”分离步伐的加快正不断变迁。而在三亚地级市20年的风雨进程中,变化的不仅仅是三亚港。

1954年10月,中共崖县作出重要决定,将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近40公里外的崖城古镇搬至三亚,开始书写新的城市历史篇章。1984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从1987年算起,作为地级市的三亚今年才20岁。对于一个人而言,20年的岁月磨砺,也许还不足以承担未来的风雨,而对于年轻的三亚来说,2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可谓是尝遍了酸甜苦辣,至少应该充满些许面对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20年苍茫岁月,这座年轻的城市曾亲历和见证了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惨淡,总建筑面积达130万平方米的120幢烂尾楼曾是这座城市心头最深的伤痛。从2000年开始,三亚市政府采取“以炸促建”的举措处置停缓建工程,对部分“问题楼”进行拆除。三亚“炸楼”一时成为轰动全国的消息,大部分烂尾楼由此开工建设,三亚的城市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城市规划建设和房地产市场逐步走上振兴之路。

20年沧桑巨变,这座南国小城曾经只是南海边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如今已发展成全国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迎来五湖四海的国内外宾朋。1996年1月1日,中国度假休闲游开幕式在亚龙湾举行,拉开了三亚发展国际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的序幕。很多人将“9611”喻为三亚旅游的分水岭,标志着三亚旅游由原始萌芽状态进入起步阶段。 从“9611”起步,如今迎来绝好发展机遇的三亚旅游,将以“发展世界级热带海滨度假胜地“为主要目标,将“三湾”(海棠湾、亚龙湾、红塘湾)作为未来三亚度假区建设的核心区域。

20年坎坷变迁,如今的三亚不再是杂草丛生的海滩荒地,四处长满了杂乱的野菠萝和仙人掌。2003年,三亚市加快城市旧城改造,先后投入约2.2亿元进行“两河三岸”景观建设,改造东西两河三路及泊岸景观建设工程、东西河两座景观步行桥工程和临春桥等3座旧桥改造装饰工程……海露出来了,河现出来了,精品工程使三亚的“山、海、河、城”从此相互交融,热带滨海特色的城市景观显露出来,城市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从昔日的渔村姑娘一路跋涉而来,三亚渐渐出落成一位时尚典雅的国际美人。20年岁月一路走来,有风有雨,可谓是百味杂陈,冷暖自知。无论是万年前的落笔洞,还是千百年前的崖州古城、三亚古港,都不过是三亚历史记忆的微小缩影,构成三亚历史的些许片段,见证了三亚的成长变迁。这些历史的缩影和片段,时刻提醒着人们:这个城市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同时还拥有深厚久远的历史遗产,值得人们去挖掘,去探寻,去追忆。

先辈们创造的辉煌历史,值得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后人们骄傲。怀着历史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如今的三亚正如凤凰般展翅高飞,开始奏响新的乐章。不容置疑,1919平方公里的三亚土地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50万三亚人民将迎来璀璨光明的未来。

麦小琪(2014-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