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县 - 人文景源 山门遗址,游客登白云山白云寺,必先经山门,才能拾级而上,山门始建于(1847
年)道光二十七年,两侧立着条石雕塑、目光睽睽、手持斧刀的武将,门头楷书“白云
山”三个镌金大字。山门毁于同治五年(1866年),现仅存遗址。
徐霞客亭遗址,徐霞客(1586—1641),名宏祖,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在他逝世前三年,曾到白云山进行历时三天的旅游考察,曾写下《游记》。为纪念
徐霞客游白云山,曾修徐霞客亭,现亭毁于兵火。1996年,县政府在原亭旧址立碑,
刻记徐霞客生平以及徐先生游白云山《游记》。
白云寺前殿遗址,登白云山进山门后,进门右侧是照壁长廊,建于陡崖之上。左
侧为五间庙阁,门首悬金匾“灵官殿”,仅后为三间中殿,木刻石雕的古典画案陈设
井然,今遗《西游记》浮雕三块,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同治五年(1866年
)前殿毁于兵火。
白骡坟,进白云山山门登阶而上,陡石壁下有一石塔,塔名白骡坟,传为建文帝
所骑白马死而葬之。现塔顶部已毁,尚留石塔下部高约3米的遗迹。
白云寺,白云寺是白云山主建筑群,它由观音殿、天井、跪井、潜龙佛殿组成。
该建筑群依山错落、布局自然。观音佛殿前七级石基上尽是“罗汉”、“龙戏祥云”
、“凤舞百花”等浮雕,观音殿后是天井,天井左为“宾客楼”,右为“调羹楼”。
天井后的大殿,悬挂镀金横匾“潜龙佛殿”,更为奇特的是在殿前石基下有一清泉,
名“跪井”,游人需跪下方可取水。此泉奇特之处在于取多不干,取少不流,四季如
一,泉水清澈,被视为“神水”。这组建筑毁于同治五年(1865年),现修复观音殿,
曾把散失的石雕陆续征集运回殿前遗址,游客可以看到这一古建筑的高超工艺,跪井
的泉水仍然清澈如初,是游人必取的饮品。
潜龙阁,建文帝上白云山后,金筑安抚同(今广顺)安抚使金镛才悉庙中之僧及建
文帝。正统七年(1443年)主持大修白云山寺庙。至崇祯四年(1631年),贵州巡抚按院
监察都御史胡运平登白云山,又加修。崇祯九年(1636年),胡又提出建文帝像与众佛
尊在潜龙佛殿内不妥,应独置一殿,便择建天子台,于白云山顶于子硐处修建“潜龙
阁”同年秋落成。移建文帝铜像供之。民国27年(1938年),因香烟引起火灾,烧毁潜
龙阁。广顺县长郎德沛重建,后毁于“文革”。1996年,长顺县人民政府在原址恢复
重建潜龙阁,塑建文帝像。旁有建文诗碑刻。
4:从长顺县城北行27公里,便到历史有名的重镇——广顺镇。原320国道线在此
镇交会,使此镇成为连接安顺、贵阳、都匀、长顺的枢纽,东行可达贵阳,西行至安
顺,北可达平坝、织金,南走可通都匀,真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交通要塞。
据史料记载,广顺镇建置历史悠久。宋朝为金竹寨,元时为金竹府,明洪武四年(
公元1371年)改建为金竹长官居司,八年升金竹安抚司,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改
土归流改为广顺州,清朝仍按州建制。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置县,为县治,民
国三十年(1941年)广顺县与长寨县合并为长顺县,县府迁长寨,广顺降为区治,1953
年改 为广顺乡,1955年恢复广顺镇。
广顺镇处于苗岭山脉中段,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上,属溶丘谷地,地势
较为开阔。广在河(上游段称玉带河)自西向东穿镇而过,将该镇分为南北两部分,有
上、中、下三座石桥连接南北西区。广顺镇北倚天马山,中有玉带河,城镇依山顺水
而建,主街道大体呈东西向,横街小巷不规则地贯通南北。
广顺镇风景名胜较多,除来远神仙洞、写字崖、马皇坡古汉墓群,金竹夜郎侯四
世祖金庸墓处,还有镇内四大名塘:大名塘、大干塘、海马塘、莲花塘;十七庙阁是:
苦竹庙、关帝庙、黑神庙、五仙庙、五星阁、文昌阁、万寿寺、昌对阁、先农坛、风
火山川坛等,至今只有苦竹庙、关帝庙、五仙庙及文昌阁残存有房架断垣;内八景:天
马关图、南湖秋月、灵龟献瑞、西山夜谷、东壁晓晖、墨绿烟霞、玉屏拥翠、圣水调
符;处八景:野猪钟声、云峰留迹、天坛仙炉、唐帽巍峨、天桥寿雪、石燕拦关,海马
奇洞、夜郎古屯。
根据最新考证,长顺境内贵州八大古镇之一的广顺镇是古夜郎故都,即夜郎政治
和军事活动中心。夜合山古城池及附近的设施占地约5平方公里,城池部分占地约1000
亩,东西宽0.5公里,南北长1.2公里。现古夜郎土城墙清晰可见,土城墙为泥沙建筑
,厚宽3-4米,最高5米左右,残存的仍有2-3米高,已考查的总长度约有5公里。镇内
还有夜郎四世祖金庸墓。发现的(金氏族谱)和古夜郎金玺,是夜郎的又一有力佐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