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申纪兰从妇联主任卸任的时候,已经54岁了,她想要闲下来,没人会 反对。可那一年李顺达逝世,西沟村的包产到户也正式开始。从合作社身份里转换出来的申纪兰觉得,为村民们寻找新的致富方向,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1984年冬天,她带着几名村干部一路南下考察,从河南到江苏,再到上海郊区。河南刘庄支部书记史来贺的话让她大开眼界:“老申,光靠种地富不了,赶快上工业吧,西沟石头多也是资源。”这一路下来,申纪兰听得最多的就是“无工不富”。
申纪兰和西沟村新的创业史也就此开始。他们尝试过很多项目,1989年兴办了铁合金厂,生产硅铁。现任西沟村村主任王根考在厂里当过3年会计,他记得,“刚开始运转很好,市场好,第一年纯利润120万元”,“从第二年开始,效益就不太好了”。申纪兰要亲自出去跑销路,她的面子和影响,有时候还是管用的。长治钢铁厂先是买产品,后来干脆承包了这个村办企业一两年。1996年,上一任的村主任周建红重新把厂子接了回来,转产生产电石。厂子规模扩大了两次,可是这个村办企业的现状还是令人有些忧虑,从去年8月开始,电石厂就停产了,原材料成本上涨和金融危机都是原因。
村里还有一个饮料厂,这是王根考1994年从日本接受果树管理培训后,回来接手的项目,村里出土地,某煤矿老板出资100万元。申纪兰最见不得建设肆意占用农地,因为没有地,农民就没有了根本。按她的要求,厂子建在以前的粮食仓库上,7亩地。饮料厂1997年开始投产,生产核桃露、酸枣汁等绿色饮料。同样是申纪兰的面子,北京市食品研究所为他们提供了免费培训和技术支持,还派了研究员下来实地指导。虽然这饮料用“纪兰”做商标,但没钱大做广告,销路并不理想。因为销量达不到一定数量,2004年,他们的产品全线撤出长治、晋城和太原的超市。当初设计的年产4000吨生产线,如今也就生产600~700吨的产品,“多了卖不掉”。
西沟村的地理条件太严苛,人均耕地如今只剩下一两分,最多的也不过五六分。年轻人早就外出打工去了。作为厂长,王根考觉得,办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给村里走不出去的那部分人解决就业问题。其实不管是电石厂、饮料厂,还是太原的“今绣西沟”酒楼,都是如此。目前这些产业的利润,只够维持自身运转,并不能充实村里和乡里的账户,直接让村民受益。
只是,只要申纪兰还在这里,西沟村的一切,无形中就都有了主心骨。申纪兰的时间,也因此被各种“不确定”占据着。我到达西沟村的第一天没能见到申纪兰,因为长治市人大刚好开例会,身为副主任的申纪兰需要出席。她已经连任过好几届副主任,和以前一样,还是“坐会”。除了长治市人大的定期例会,还有太多不确定,“省里、市里有什么事情,需要申主任出席的,一个电话来了,她就得随时走”。但申纪兰几十年来的习惯,“只要晚上赶回西沟,就一定要回来”。
果然,第二天清早6点,电话就打了过来,“申主任可以接受采访了”。郭雪岗接待来访者已经太多次了,“尤其是每年的‘五一’和‘七一’”。除了记者,更多是省内外的机关团队,他们不仅要参观展览馆,还希望请申纪兰讲课,最后再拍照留念。郭雪岗实在有些心疼老人,“你想想,几十个人轮着要跟她拍照,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就那样不停地站着”,郭雪岗感叹,“多累啊!”
子女们拗不过她,只好每周末从长治回来看她一次。这也成了孙子张璞少年记忆里的特别时光,“一大家子人,开着一辆借的小公汽过来”。有时候即便一家人来了,申纪兰也只有1小时跟家人一起吃一顿饭。比起同龄老人,申纪兰虽然算得上还有一副好身板,可随着年事渐高,村里也越来越不放心。6年前,申纪兰74岁的时候,乡政府给她配了新的广本车和专职司机石永斌。石永斌的时间表,也从6年前开始,和申纪兰的不确定绑在了一起,吃住都在西沟乡政府,每周只有一个晚上能抽空回趟平顺县城的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