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故里------榆次

家乡区县: 晋中市 榆次区

榆次,地处晋中盆地东北边缘,东依太行,西俯汾谷,北枕罕山,南抱八缚,形若雄狮,蹲之欲跃,犹如镶嵌在三晋腹地的一颗明珠。榆次是晋中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是晋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中心。早在3500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有城邑,战国时设立县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立地条件优越,是山西乃至北方重要的农林果蔬之乡。进入21世纪,随着太原加速南扩,榆次区委、政府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今天的榆次绿色农业兴旺、工业门类齐全、文化旅游繁荣、商贸物流发达、城市扩张迅速,是山西省综合指标十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晋商文化之乡。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分晋国后,榆次先属魏后属赵。赵孝成王十九年(前247年),榆次为秦国占领,次年置太原郡,榆次属焉,建县制。此后历经秦、汉、三国、西晋,皆名榆次,隶属未变。北魏、北齐曾一度更名中都。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复名榆次,沿袭至今。其隶属多为太原郡(府)、并州。民国时期,榆次隶属更迭频繁。1930~1938年、1945~1948年期间榆次属省直辖。1948年7月榆次解放,恢复榆次县完整建制,全国解放后,隶属山西省晋中行署,间或县、市几经变迁。1999年晋中撤地设市,榆次遂为晋中市榆次区。称谓由来 榆次,古称“魏榆”、“中都”,别名“凤城”。在榆次老城县衙广场置有“榆州国遗址”铜牌,其铭文:“西周时期,部落首领榆罔,乃神农氏后代,率部居涂水之畔立榆州国,榆次因之而得名。榆州国定都于今榆次老城,……”。这就是“榆次”之名最早由来。后晋悼公(前572—前558年)时,曾用魏绛和戎之策,以货易土,而得榆次,固取魏绛之姓和榆州国之“榆”合而得名“魏榆”。晋昭公五年(前527年),大夫中行穆子(即中行伯,本名荀吴)据魏榆北伐狄,都魏榆故又名“中都”(意为中行氏之都),传千余年,到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置中都县。

关于别名“凤城”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西晋咸宁年间,荀浪(也叫荀邈)任榆次知县,他勤政爱民,治理有方,深得百姓爱戴。相传咸宁二年(276年)六月成群的大鸟集于榆次,人们纷纷传言,大鸟即凤凰,于是榆次就有了“凤城”之说。700多年后,宋代名士文彦博在榆做县令,为缅怀先人、激励自己,就在县衙旁建起了思凤楼。再后来,因太原称为“龙城”,榆次与太原相毗邻,遥相呼应,取“龙凤呈祥”之意,“凤城”这一美称也就流传了下来。

海的女儿(2014-11-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