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发源于中国河南省,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据文化部统计,中国由文化部门直接管理在编的豫剧表演团体就有220多个,豫剧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 除河南省外,京、鄂、皖、苏、鲁、冀、晋、陕、甘、蜀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业余豫剧团不计其数。豫剧在台湾舞台上与歌仔戏、京剧呈三足鼎立局面。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派名家
早期的豫剧演员在一起合作演戏过程中,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逐渐被赋予一个雅号,如祥符五朵云、杞县三亭、豫东五杆旗等清末民初组合,而更早期的演员组合已无从查证。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起,中国戏曲界吹起流派风,以表演者姓名当作流派的标记,象徵着个人表演风格成为传统戏曲界的楷模。剧评家、表演家、剧作家、戏迷们都开始以派别来品论表演者的艺术风范,“流派”便成为一种习惯用语,影响所及,豫剧也出现了流派的说法,经常被谈论的有陈(素真)门、常(香玉)派、崔(兰田)派、马(金凤)派、阎(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流派的出现对豫剧有正面意义, 其表演特色是豫剧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豫剧剧目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以宋朝为背景的戏如杨家将和岳家将等题材,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爱情、婚姻、道德伦理的戏。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上轿》、《三拂袖》、《涤耻血》、《宇宙锋》、《地塘板》、《对花枪》、《提寇准》、《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跑汴京》、(《对绣鞋》)、《劈山救母》、《春秋配》、《女贞花》、《必正与妙常》等。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五世请缨》、《唐知县审诰命》、《打金枝》、《三哭殿》、《桃花庵》、《大祭桩》、《秦雪梅吊孝》、《刘墉下南京》、《五女拜寿》、《抬花轿》(又名《香囊记》)、《坐桥》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等,移植演出的有《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泪洒相思地》等。海峡两岸豫剧界又创作出许多新作品,如《香魂女》、《新白蛇传》、《中国公主杜兰朵》、《铡刀下的红梅》、《程缨救孤》、《清风厅上》、《花嫁巫娘》、《秦少游与苏小妹》、《武后与婉儿》、《龙宫奇缘》、《美人尖》、《田姐与庄周》、《斗笠县令》、《龙门大佛》等。
现状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