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四平调(一)

家乡区县: 睢阳区

四平调由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接壤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花鼓演变而成,迄今只60余年的历史。因它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有人便称它为"四拼调",后改称"四平调"。也有人认为,是根据其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而得名。四平调在中国的汉族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2006年5月20日,四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介绍

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东省的金乡、成武、单县、曹县、范县(现划归河南省)先后建立专业剧团,苏、豫、皖等省也有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1954年和1956年,金乡县前进四平调剧团参加山东省2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小借年》、《小二门》、《刘芳福借银》,刘玉芝等获演员奖。之后,曾创作演出《战羊山》、《湖上红莲》等现代戏。 四平调流布范围较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相互接壤地区均为它的活动范围,河南还有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濮阳市范县四平调剧团两个专业剧团。四平调大师:拜金荣,四平调皇后:庞明珠,四平调天后:高平,还有众多的四平调表演艺术家。
四平调唱腔艺术经过花鼓艺人们的不屑努力,在发展中逐渐成熟,特别是戏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王凤云继承和发展了其母王桂芳(大青衣)的唱派,唱腔婉转明快、跳跃奔放、刚柔相济,1962年,她去中国评剧院移植了大型古装戏《花为媒》,得到戏曲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亲授,她大胆吸收了评剧的戏曲音乐,使四平调唱腔艺术更加丰满,她大胆地对四平调唱腔进行了创新,成功地研究出“慢三眼”式的宫调〔慢四平〕之后,又研究出“慢三眼”式的“徵”调〔反四平〕,这是四平调艺术领域里的一项丰硕成果,形成了别树一帜的独特的四平调艺术流派,得到了戏曲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山东电台、山东电视台摄(录)制了她主演的《裴秀英告状》、《花为媒》,《农村大众》、《戏剧丛刊》及省电台对王凤云唱腔艺术进行了采访报道。
1952年,成武县四平调剧团的前身——成武县工农剧社成立,四平调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甄友明为第一任团长。上世纪末戏曲市场走向低谷,各地的四平调剧团,有的瘫痪,有的被撤销,成武县四平调剧团也处于半瘫痪状态。为此,2005年,向社会公开招聘团长及优秀演员,并建立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团长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自己垫付资金维持剧团的正常演出活动。在团长的带动下,全团空前团结,积极性完全被激发出来,成武县四平调剧团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只有成武县四平调剧团坚持常年在城乡继续演出,每年送戏下乡近百场。2006年,成武四平调被公布为山东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省文化厅对各地市推荐的300多名传承人进行审核后,认定了71位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07年5月30日公示,成武县四平调剧团的王凤云入选。
王凤云,女,1944年生,国家一级演员,成武县四平调剧团原团长。王凤云系王桂芳(大青衣)之女,她继承和发展了其母的唱派,嗓音甜美、圆润,吐字清晰,运腔灵活,刚柔相济,收放自如,别具特色。
1962年,她去中国评剧院学习大型古装戏《花为媒》,得到著名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亲授。进一步吸收了评剧的戏曲音乐,使四平调唱腔艺术更加丰满。她大胆对四平调进行创新,成功地研究出“慢三眼”式“宫”调〔慢四平〕之后,又研究出“慢三眼”式“徵”调〔反四平〕,这是四平调艺术领域里的一项丰硕成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四平调艺术流派。
1964年,她主演的《三把镰》在山东省地方戏会演中获演员奖,1984年,她主演的大型现代戏《春暖梨花》在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月演出中获演员奖。

历史沿革

1945年春,燕玉成、李玉田、刘汉培和杨学智(豫剧琴师)等,对花鼓戏的音乐唱腔进行研究,相继吸收了豫剧、评剧、京剧的唱腔,增加了弦乐伴奏,形成为后来的四平调。
50年代以来,金乡县前进四平调剧团参加山东省2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曾创作演出《战羊山》、《湖上红莲》等现代戏。1982年,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济宁地区金乡县四平调剧团演出的《团圆》、《谢媒人》、《谁当家》等小型现代戏,获多项奖励。1984年山东省第二届戏剧演出月时,成武县四平调剧团演出《春暖梨花》,王凤云获演员奖

小坤哥的救赎(2014-11-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