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丝苗米,广东省增城市特产。丝苗米是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的籼稻优质稻米,外观品质美观靓丽、油质丰富、长粒形、细 丝苗米,长苗条、晶莹洁白、米泛丝光、玻璃质;直链淀粉含量中等,质地软硬适中,煮饭爽滑可口,具有清新香味,口感佳,饭粒柔软、饭粒条状而不烂,实为饭中佳品的美誉。增城的丝苗米素有“米中碧玉”的美称,芳香可口而驰名中外。
增城市是广州市的县级市,西距广州60公里。建县于公元201年(东汉建 图2 增城丝苗稻[2]安六年),隶属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辖6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增城。增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将近2000小时,年均气温为22.2℃,几乎全年无霜,年均降雨1800多毫米,无特大自然灾害。土壤多为沙质水稻土,水质中性偏碱,适宜于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是著名的荔枝之乡、鱼米之乡。朱村街东距增城市中心14公里,西距广州市45公里,因元末明初朱姓人由南雄珠矶巷迁来聚居成自然村而得名。地势北高南低,丘陵、平原交错,土层较厚。矮脚丝苗和高脚丝苗:均属晚籼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30天左右,亩产150~200公斤。矮脚丝苗株高90cm左右,叶青绿、穗中等长,着粒疏,谷色麻黄,粒细长,稃端微显弯曲,生势较弱,分蘖力较强,抗病虫性较差,米质极优,饭佳、饭味极好。高脚丝苗株高110~120cm,叶色青绿,谷色麻黄,粒细长,分蘖力弱,抗旱性、抗病性强,耐荫耐旱,产量较稳定,但不耐肥,不耐浸,易倒伏。增城八景之一的朱村街北部丹邱村的白水山是丝苗米原产地。白水山别名白水礤,山上有一飞泉,远眺就如绿幕上挂着一条白色绸带,故名“白水带”,山名因水而得。白水山上曾有一座始建于隋朝的栖云寺,据说丝苗米是明代栖云寺僧人育成。栖云寺附近约有二亩梯田,分成十多块,属沙质浅脚田,以白水山泉灌溉。
“增城丝苗”历史悠久,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了。清朝庚辰年(1820)版的《增城县志》对 丝苗米。增城丝苗已有记载:“案近来,早熟有栋赤,有上造丝苗,有白谷仔颇佳,晚熟有泉水占,丝苗最佳。”由此可见,“丝苗”在当时已是最佳的稻米品种了。丝苗的正宗品种是晚造的,普称丝苗或高脚丝苗,对外称增城丝苗。属农家品种,感光型晚造优质品种。
.Omm,直链淀粉17.0—25.0%,垩白粒率≤10.0%,垩白度≤3.0。这是现阶段增城丝苗米的法定标准。符合这一标准者则是增城丝苗米,否则就不能称为增城丝苗米。
详情更多请关注
梧桐子家乡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zengcheng.html
比赛主页http://abc.wm23.com/luoyujuan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90595162
新浪微薄http://weibo.com/u/2990595162/home?topnav=1&wvr=5
本人网店http://meilishangchengv.taobao.co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