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风穴寺

家乡区县: 平顶山市宝丰县

汝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大自然和祖先所创造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主要风景名胜风穴寺、温泉、大红寨、怪坡及紫云山、蒋姑山、岘山、九峰山、妙水寺、文庙等如一颗颗明珠,点缀在汝州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自古迄今,文人骚客,接踵而来。

 

第一章  风穴寺景区

风穴寺景区在市区东北距城区9公里处,包括千年古刹风穴寺、塔林、夷园和风穴寺森林公园,是中原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第一节  风穴寺

千年古刹风穴寺,位于景区中心。北靠玉皇,南望汝水,东依青龙山,西偎黄虎山,群山环抱,曲径通幽处,深山藏古寺,万木葱茏,清泉侧流,景色诱人。寺内建筑布局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打破中国北方寺庙以中轴线对称分布的传统格局,是北方为数不多的园林式建筑。殿阁巍峨,碑碣林立,集雄、奇、秀于一体。有水无山少风骨,有山无水欠神韵。风穴寺是河南著名寺院中惟一一座既有青山,又有绿水,风骨与神韵并存的佛教圣地。

一、古刹变迁

风穴寺始建于北魏,已有1400余年历史,与洛阳白马寺、登封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刹。据后汉乾祐三年(950年)《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载,寺院创建时因满山野花芳香凝聚,沁人肺腑,故名“香积寺”。隋代,以寺北山峰林立,易名“千峰寺”。隋末战乱,寺焚像毁。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寺院重建,更名“白云禅寺”。据《风穴志略》载,龙山阳侧有大小风穴洞,可达钧(钧台,即今河南禹州市)、密(密县,即今河南新密市)二县,每当天气变化即发出吼声,风出猛不可挡,遂名风穴山,寺依山而建,又名“风穴寺”。

该寺至唐中期形成一定规模,僧人较多,香火旺盛。唐末因中原战火不断,寺院冷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风穴寺拥有僧人千余,为禅寺鼎盛时期。明末战起,香火又断。清康熙五年(1666年),该寺购置大藏经295函,水陆圣像70轴,历代祖像22轴,并屡有增建。民国时期由于战乱,盛况渐衰,僧人大多相继离去。1943年(时有僧侣80余人)至1944年,曾在寺内办过中(国)美(国)特种技术训练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寺院先后被学校和解放军某部医院占用。1963年6月,省政府公布风穴寺为第一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风穴寺暨塔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文化局在寺内设有文物管理所。1992年经省政府同意,僧人开始入住风穴寺,从事佛事活动。

二、古建、文物

风穴寺历经沧桑,但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古建筑和文物保存完好。其中唐代七祖塔、宋代钟楼、金代中佛殿,并称三大国宝。

七祖塔  建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系为纪念德高望重,兴寺、建寺有功的贞禅师(玄宗赐谥名七祖)而建,内藏舍利。位于寺院中心。塔高24.17米,为9层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每层四角有铃,微风中叮当作响,悦耳动听。塔体呈抛物线形,妩媚流畅,亭亭玉立。历经千余载风雨雷电,仍巍然屹立,完好无损。塔的第七层南门内放置明代所铸铜佛一尊,高30厘米,座宽16.4厘米,像重3.85公斤。造像肃穆端庄,形神兼备。该塔是全国保护较完整的7座唐塔之一。

悬钟阁  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修。在寺院西南侧。为三檐歇山式建筑,高20米,梁架斗拱,交替错落,飞檐挑角,古朴幽雅。楼台高筑,拾级可登,宋代铁铸大钟悬于阁内。钟高2米有余,口径1.53米,厚约15厘米。据记载系用土遁法悬挂,四根立柱下以石墩和石鼓为基。钟上铭文“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皇帝万岁,重臣千秋,雨顺风调”等字迹清晰,钟面饰八卦图案。钟声能传数华里,系中原第一大钟。

中佛殿  为典型的金代殿堂风格。建于七祖塔左前方1.5米高的砖台基上。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斗拱托角斜撑,古朴大方。梁架结构科学严谨,飞檐挑角,似展翅欲飞。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门楣“千古香烟”匾额系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

大雄宝殿  亦称毗卢殿。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是寺内仅有的琉璃瓦殿。悬山式,5开间,殿顶为琉璃制品绿筒瓦、黄滴水。殿脊饰麒麟驮宝瓶和8条浮雕腾龙。两端饰2米高的大龙吻,垂脊饰独角兽。原“大雄宝殿”匾额为1740年乾隆皇帝游风穴寺时亲题,因战乱被毁,后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殿内原安放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一尊,面部表情慈祥温和,为明代永乐七年(1409年)太宗皇帝朱棣所献(现移入东厢房)。殿台前有月台,台四隅雕刻神态各异的石兽,或奔驰,或静卧,栩栩如生。

观音阁  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在寺东北部沟壑之中。为3间楼阁,重檐歇山式。阁内供奉汉白玉观音佛和金童、玉女像3尊,墙壁上有84幅图解。《风穴寺志略》载,观音阁谓“水府”,俗称“后水楼”。内建“八角琉璃井”。阁檐“二龙戏珠”、“麒麟送子”、“凤凰戏牡丹”3组透雕精制美观,富丽堂皇。阁后林茂竹秀,阁前有方丈池,慈泉清莹见底。

涟漪亭  是全国仅有的一座明代双层六角亭。紧靠观音阁西侧。飞檐上饰麒麟驮宝瓶,米形脊,火焰尖,垂脊饰龙吻及珍禽异兽,小巧玲珑,古朴秀丽。亭内置“流水音”,九曲十八弯,可“流觞曲水”,给游人增添无限情趣。

天王殿  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位于寺内最前方。面阔3间,悬山式建筑,古朴威严。内供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威风凛凛,形态各异。

奎光塔  在寺东崖的状元峰上。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塔身为六角形,叠3层,高10米。塔上有一圆孔,每逢傍晚阳光照射,霞光透过圆孔,塔刹即发出火炬光芒,乃一奇观,故名奎光塔。

接圣桥  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在观音阁前面。为单孔拱桥,长约8米,宽约4米。桥两边各置望柱4根,栏板3块,雕刻花卉及历代名人题咏;两端各置包鼓石。该桥初名不详。据记载,清乾隆皇帝游风穴寺时,憨休方丈手执青竹龙头拐杖奉迎圣驾于桥上。乾隆帝眼见丛竹青翠,飞瀑倾玉,诗兴大发,随口吟道,“翠竹青,青山绿水甲天下”;憨休方丈顺口接道,“接圣桥,桥上皇恩满九州”,并趁机向乾隆进献青竹龙头拐杖一支,寓意大清江山,万古长青。自此该桥便名曰“接圣桥”。

翠岚亭  建于明初,在寺后望州亭东,重檐挑角,古朴秀丽,雕梁画栋,陡崖绝壁,耸出云霄,岚光缥缈,恍若画图。清名僧颍石绣诗曰:“岚气满亭翠满颠,眉头足下走云烟。浮石已被清山冷,到此疑登兜率天。”

碑林  名胜多书丹,碑刻留墨香。风穴寺内碑碣林立,多达300余石,遍布寺院及各殿堂。其中唐代的尼陀罗咒,宋代经幢,元代塔铭,清代及近现代书法等碑刻,或记事,或题咏,楷、草、隶、篆,风格迥异,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岳飞的“还我河山”,文天祥的“正气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等,无所不存。碑碣中诗词歌赋齐全,“风穴八景”诗刻潇洒脱俗。

其他古建  风穴寺鼎盛时期拥有殿堂禅舍350余间,古建、雕刻艺术荟萃,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及观赏价值。除前述古建文物外,还有元代的十八罗汉殿、藏经楼、水陆殿、地藏殿,以及关公殿、方丈殿、三官殿、韦驮殿、六祖殿、禅堂、玉带桥等,建筑风格各异。雕刻技艺精湛,毗卢殿前的镇角兽,关公殿上的盘龙、门额赤兔腾云,地藏殿门额上的多层透雕盘龙、并蒂莲等,历经风雨沧桑,仍熠熠生辉

寒露(2014-11-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