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清宫又名天心宫,位于涡阳县城东17.5 公里,宫前有明熹宗天启2年(1622年)碑,未说是创建还是重建,清宣统元年(1909年)涡阳县人袁大化重修,并树碑记事。从碑文中得知原宫有正殿3 间,供老子骑牛像;正殿西有三宫殿,前为祖师殿,东有流星园,西北建圣母庵。现存前后大殿各3间,为太清小学使用。现为涡阳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清宫属亳州,清王朝为镇压捻军起义,从亳州、宿州、颖州、蒙城四城划地,于1864年在雉河集建县立制,名曰涡阳。太清宫随之由亳州划归涡阳。
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初称老子庙。唐李王朝称老子为始祖,推崇之极,屡加册封,并尊此庙为祖庙,赐名为太清宫。元以后,此宫易名为天静宫。太清宫是老子出生地之说,远非始于今日,历代文献和碑节记载早已屡见不鲜。相关历史人物也有很多。
《涡阳县志》记载: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初称老子庙,后因桓汉帝梦见老子降于殿廷,于是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立祠,祀奉老子。此后,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都曾下旨修建,规模渐大。到唐朝时,因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对其尊崇至极,屡加册封,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隆重兴建。唐高祖武德三年(620 年)、太宗贞观六年(627 年)、高宗乾封元年(666 年)、武周光宅元年(684年),相继于此营建宫阙殿宇,其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不逊帝王之都。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封此宫为太清宫,唐末毁于兵火,几成废墟。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 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两度奉旨重建,到靖康之乱中,先遇兵灾,后遭火患,宫观面目全非。金代虽屡加修建,但与唐宋盛时相比,规模相差甚远。元世祖以来,道教再度兴盛,此宫得以新建,改名天静宫。元至顺三年再次大规模敕建,天静宫重现昔日宏观。明正德崇祯年间和清康熙八年均进行过装修,至乾嘉年间,殿宇尚称弘深,清末战乱频繁,殿宇日趋颓废。近些年,当地政府在海内外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对太清宫进行了修复,太清宫包括;东岳庙、九龙井、圣母墓、尹喜墓、钟楼、鼓楼、三清殿、灵宫殿、迎仙殿、武家河以及宋代老君殿遗址和大批碑碣、汉砖、文物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