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县为纯客家县,拥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是客家人聚居繁衍和客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上犹县围绕客家方言、客家门楣、厅堂贴对等客家文化要素,推出上犹县客家匾额文化展览馆、客家门楣第一村——园村、营前“九厅十八井”等几十条客家文化旅游精品线;围绕蔬菜文化、粮食文化等农耕文化,推出梅水洋田蔬菜展览馆、油石粮食历史文化陈列馆等精品旅游点;依托独特的奇石根艺文化,推出奇石根艺文化一条街;围绕“两茶一苗”产业,推动茶叶、油茶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赏茶、采茶、品茶等文化旅游项目,推出梅水园村、梅水白水寨、黄埠合溪、社溪沙塅等几十个“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村。并先后荣膺“中国最具魅力生态旅游大县”“中国石艺之乡”“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百强县”等称号 。
上犹客家文化(一)
(1)客家方言 中国方言有7种:北方方言(官话)、楚方言、湘、赣、闽南方言、广东白话、客家方言。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而赣南客家话跟闽西和粤东客家话相比,更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因为,第一,赣南是赣方言和客家方言的交汇点,因此,从赣 南客方言中更容易看见客赣方言的联系和差别。第二,赣南的客家方言既古敦,又呈同一的多样性。说它古敦,是因为这里唐宋以来的世居客家姓氏较多,因此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韵在成份就较多。说它呈同一的多样性,是因为明末清初粤东、闽西的客家人又大量回迁赣南,使赣南的客家方言不象粤东、闽西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县与县之间不一样,甚至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也显出差异。而上犹客家方言作为赣南客家方言的一支,也同样具有研究价值。全省十佳文艺工作者之一李伯勇创作的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客家语言十分丰富,被誉为“乡土文化创作一奇葩”。
(2)客家建筑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提起客家民居,往往会想起“赣南客家围屋”。实际上,在上犹县营前附近还有另外一客家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中规中矩对称分布的特点,又有南方吊脚楼人字屋顶防潮防风的功能,还融入了江南园林建筑中黑白分明的色彩对比,因而更具有居住的舒适性和使用的实用性。
(3)饮食文化 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特点是麻麻达达、糊糊借借、咸咸辣辣。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具体美食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会做一一介绍。
(4)民俗文化 客家民俗文化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姐”等活动。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上犹的大型民俗表演“九狮拜象”更是在其它汉施行地区(包括客家地区)不常见。上犹客家门匾习俗是上犹县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展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门匾源自汉魏时期的门阀制度,“衣冠南渡”的客家人把它作为崇尚祖训、铭记历史、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文化传统带到南方,以至千百年流传下来,演变成现在的客家门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