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

家乡区县: 睢阳区

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坐落在商丘市睢阳区商柘公路与105国道之间,北岸占地约24.5万平方米,南岸占地约24.8万平方米。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宋州睢阳城(今商丘)就是依靠着大运河逐渐繁荣起来,使商丘成为隋唐宋时期繁华的商业大都会。隋唐大运河是我国隋代开凿的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河,开挖于公元605年,全长2700公里,在商丘境内长约200公里。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在隋唐时期繁盛一时,南宋时期由于都城南迁至杭州,隋唐大运河商丘段逐渐萧条。至明代中期,隋唐大运河商丘段河道淤塞,该河道彻底废弃,后因黄河多次泛滥被掩埋于地下。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包括中国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包括河南省境内的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回洛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7处世界文化遗产遗址点。

考古发现

2008年3月,为配合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同时勘察商丘市地下文物资源,商丘市文物部门组成了“商丘古城大运河码头考古队”,并开始实地勘察。2008年8月—10月,通过勘察发现,商丘市睢阳区古宋街道办事处武庄村附近的地下埋有隋唐大运河的码头遗址。2008年12月初,考古队在睢阳区古宋街道办事处武庄村开始了千年码头的挖掘工作。
北宋时期的隋唐大运河宋州(今商丘)码头,北岸占地约24.5万平方米,南岸占地约24.8万平方米。已挖掘的出北岸码头的一部分,约7800平方米。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的挖掘出土将对隋唐大运河商丘段,乃至整条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极大的帮助。

保护与开发

2011年8月,商丘市人民政府审议通过《商丘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为大运河商丘段遗产保护提供了科学的法律依据,将有力推动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开展。
商丘市大运河是中国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丘自西向东流经睢县、宁陵县、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留下丰富文化遗产,夏邑县汴河济阳镇段至今仍保存有宽20-30米、长20多公里的运河水面。
商丘古城是依托大运河而兴起的古城,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其地下叠压着周代宋国都城、隋唐睢阳城、宋代南京城等,位于古城南2.5公里的商丘码头汴河遗址,面积5万多平方米,已调查发现大量隋唐时期钧瓷、汝瓷、哥瓷等多个窑口的瓷器,为科学研究大运河隋唐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商丘码头汴河遗址已进入大运河申遗“立即列入项目”。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已被列为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由沿线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安徽等8省市的33座城市联合申报。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包括中国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包括河南省境内的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回洛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7处世界文化遗产遗址点。

意义

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涉及的27个城市的58个遗产点中,包括河南省5个城市的7处遗产点,其中商丘“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作为 “立即列入项目”赫然在列。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填补了商丘世界遗产方面的空白。6月25日,大运河商丘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组主任科员陈登华兴奋地告诉记者,有关权威专家和领导一致认为,商丘两处遗产点同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商丘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这是商丘文化旅游业走向世界的窗口,它搭起了商丘和世界连接的桥梁。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条河流组成,涉及沿线8个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其中,涉及河南省的有洛阳含嘉仓遗址、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永济渠滑县浚县段等7处遗产点。
史料记载,隋唐大运河开挖于公元605年(隋炀帝大业六年),全长2700公里,在商丘境内长约200公里。其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在谈到隋唐大运河的作用是,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在这里肯定了隋唐大运河的积极意义,说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这是在排除政治因素外,对隋唐大运河在繁荣经济发面发挥的作用给予的极高评价。
隋唐大运河促成了历史上商丘的繁荣发展。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开凿于隋代,漕运繁荣于唐宋,肩负着南北物资运输的重任。运河通航后,商丘成了唐宋时期中原乃至北方前往南方的重要通道,交通枢纽地位逐步显现,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
北宋后期商丘一度成为陪都。康王赵构在商丘登基成为皇帝后,升当时的应天府(即今商丘)为“南京”。由于大运河的通航,唐宋时期的商丘西到京师,南达江淮,交通十分便利,漕运商旅往来不绝,商业繁荣,人民生活富足。
由于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引入的是黄河水,黄河水带着大量的泥沙,泥沙长年淤积于河床,直接影响大运河的通航。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至明朝中后期故道渐渐被泥沙掩埋于地下,最终废弃。
2007年,大运河从之前的“京杭大运河”更名为“中国大运河”进行“申遗”,作为8个省的35个主要参与城市之一的商丘,开始筹划寻找大运河遗迹。
据专家介绍,因为开封没有参与此次“申遗”,商丘便成了连接洛阳与安徽淮安之间的重要支点。陈登华打比方说,一条河就像一根链条,商丘的两个遗产点就是连接河南与安徽的两个支点,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实,价值的重要,往往伴随着探索的艰难。站在富商大道向南望,四处除了房屋就是树木与麦田。但就在这之间,通济渠商丘南关码头遗址赫然再现,这是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市文物部门历经8年奋战的成果。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创造的一项宏伟工程,是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商丘南关段的发现和确认,佐证了通济渠的确切走向和地点,起到了补史和证史作用。
经过2008年底开始的六次挖掘,专家得出了商丘通济渠商丘南关码头遗址大致属于唐宋时期,最晚不会晚于金代,与文献中的历史记载相吻合的结论。
而在通济渠夏邑段的考古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均发现隋、唐、宋三个时期的大堤遗存。经过进一步论证确定,流经夏邑县济阳镇的这段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也是至今保留零星分布的故道水面。
睢阳古城与孔祖之乡夏邑必会因这两个支点而名垂史册,厚重的历史必将会随着“世界遗产”的名片而日益光芒璀璨。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对商丘的发展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副市长岳爱云表示,要充分发挥“世界遗产”品牌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商丘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市文物局局长刘昭允认为,“申遗”成功后,商丘面临着两个重要工作:一个是如何打造“商丘世界遗产名片”,将商丘推向世界;一个是如何加大保护与发掘力度,将更多的遗址发掘好、保护好。两个工作都是当务之急,都很重要。
据了解,目前,市政府已经编写了保护规划,并联系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的专家做缜密设计,准备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接下来,围绕着商丘大运河遗址,商丘还要重点完成保护范围内的考古普探、重点挖掘及相关综合整治,初步建成保护有效和展示全面的码头考古遗址公园。
对于一些细节性的工作,睢阳区和夏邑县都有具体的安排,譬如建设遗址保护展示厅、运河博物馆,采用文物陈列、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全方面展示一千多年前的通济渠水运史。下一步,还要建设遗址公园的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监测管理体系建设等等。
让商丘拥抱世界,让世界走进商丘。相信商丘必将会借力“世界遗产”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小坤哥的救赎(2014-11-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