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子是呼和浩特特有的小吃,属于回族面点。很多人都会对“焙子”这个词感到好奇,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要交“焙子”呢?其实这个名字你仔细想想还是很贴切和文雅的。首先,“焙”这个字是烘焙的意思,在字典里的解释为:把东西放到器皿里,用微火在下面烘烤。而焙子的加工过程正是把揉好的面团放在火炉中烘烤,这不正是焙的过程吗?所以用这个字来命名这种食物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其他地方可能称其为烧饼,但我觉得焙子这个称呼更为形象,更符合其制作过程。至于这个“子”字,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后缀类型的字,大家应该没有听说过什么烧子、烤子之类的词吧。唯独这个“焙子”,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别扭。我觉得起名的人也一定有一些文学功底,这名字是在贴切。
那么焙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食物呢?它与烧饼相似,却与烧饼口感不同。焙子还分为白焙子和油焙子。白焙子是一个发酵的白面团擀成饼状直接烘焙出来的,没有任何调料。现在呼市的白焙子直径大约三寸多,厚度却有一寸多。外皮焦黄,用手捏一下有一定的硬度和弹性,掰开来里边是白的,咬一口面香扑鼻,嚼到嘴里有咬劲却又酥脆的。油焙子是在白焙子的基础上加了油、盐,有的还会加香豆,吃起来更加酥脆,还掉油渣呢。油焙子里又有:牛舌头、咸焙子、甜焙子、油旋儿。牛舌头因长得像牛舌而得名,它也是我最爱吃的一种焙子,因为其和的油刚刚好不多也不少,而且吃羊杂和烧麦时还可以就着它一起吃,实在是辅餐佳品。咸焙子就要比牛舌咸味更大一些,一般会配一些腌菜和砖茶来吃,单独吃也不会觉得单调。甜焙子自不用说,就是放糖的焙子,只不过分红糖和白糖,我偏爱红糖一些,因为红糖和焙子中放的油混合起来的味道更好吃。至于油旋儿,它的油就要比前几个放的相对多一些,个人觉得适合口味偏重的人来吃,不然会觉得有些许油腻,不过也是非常好吃的。
不过,近几年来,我已经觉得越来越买不到正宗的焙子了。许多商家为了使焙子吃起来口感更酥软,把焙子做的像面包一样虚嘭嘭的,看起来倒是挺有食欲的,但吃起来就会觉得既不是焙子,也不是面包,口感怪怪的。我实在不看好这样做焙子的商家,有年代历史的食物还是要用地道的老方法来做,因为那正是人们喜欢它的原因。如果只是盲目地模仿其他食品的做法,结果反而会什么都不是,既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又没保持好原有的传统的口感。所以大家在吃的时候一定要买那些有点年头的焙子铺做出来的焙子,那样的焙子才真正是呼市的传统面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