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钟鼓楼位于北湖路与鼓楼路交汇处西侧,原名鼓楼,1453年(明景泰四年)知州赵玉始建。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知州谈熔重修,改名奎光阁,新铸铁钟悬于重九之日,人曰谈公楼。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知州徐宗干重修之,又增置鼍鼓、大云磬等物。上层塑魁星像,东廊有前贤题诗勒石。钟鼓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由楼基和两层主楼组成,总高15米,为当时县城内最高建筑,有“高阁凌云”之称,是高唐县的象征。楼基是青砖砌成的长方形高台,占地120平方米,南北长10米,从下往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7米。台上四周建有高1米的女儿墙。顺街辟拱行通道,形似城门,宽4米,高5米,深10米,供行人车马通行。楼基西面南侧有一小拱门,门内为登楼的唯一台阶通道,楼基之上为主楼,全部为木结构,柱梁椽檩纵横交错,卯榫衔接,环环相扣。主楼的下层为大厅,南北长8米,东西宽6米,高4米。东西有廊,环楼8根立柱支撑飞檐。上层地面4米见方,高4米,为悬钟之处。在建筑形式上承袭宋、元楼阁之貌,结构上基本保留了明初的建筑风格。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震波及本县,钟鼓楼受损,为防险,经政府批准于8月拆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