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深处,见炊烟又起,知有人家。”袅娜的,薄薄的,淡淡的,轻飘飘的,给人一种宁静安详而又温馨的缕缕炊烟从农家的房顶上升起,不一会儿,家乡里面农家特有的饭菜香,飘到了在山岭田地上劳作的亲人身边,吃早饭的时间到了。忙碌了一早晨的人,捧一把山溪水,洗一洗双手的泥土,擦一擦满脸的汗水,抽一锅旱烟,抱一捆花生秧、地瓜秧喂一喂同样劳累了一早的老伙计——耕牛。从山岭农田回到饭桌前,女主人端上可口的饭菜。炊烟点缀的农家生活就是如此的宁静和谐温馨幸福。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炊烟袅袅牧人归”,家乡黄昏的炊烟更显古朴敦厚洒脱优雅静穆平和。儿时的我每每放学回家,书包一丢,和童时的玩伴聚在一起玩耍。男孩子抽陀螺,玩弹珠,女孩子丢沙包,跳皮筋,跳方格,欢快的童音弥漫在山乡的上空。等到夕阳下山,鸡鸭进窝,牛进棚,猪羊回圈,陶醉在浓郁的炊烟里贪玩的我们,在父母接二连三的呼喊声中,才恋恋不舍的跑回家。掌灯时分,喜欢拉闲呱的男男女女,三三两两聚到平日里投缘的人家摆开了话匣子。勤快的农家人串门也闲不住。最先走出家门的男人大多挎着半蓝子花生,边剥花生边拉呱;洗刷完毕,后走出家门的女人手里拿的是纳了半只的鞋垫、给孩子绗了一半的鞋面,闲话时比一比谁的针线好、比一比谁的花样新。
早晨公鸡的鸣叫伴随着门轴的第一声转动,拉开了家乡又一天的序幕,家乡的早晨就这样再一次开始了。天还没有完全大亮,周围还都是模模糊糊的,只能看见山与天交割的轮廊。而在此起彼伏的鹅鸭嬉闹声、羊牛哞叫声、群犬吠吵声中,率先走在晨雾迷蒙的乡间小路上的,是习惯早起到山岭田间劳作的乡亲。乡村的太阳就是被这些勤劳的乡邻吵醒的。它最先从山尖上冒出。日日年年,朝朝暮暮,也不知从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淡忘那远去的炊烟,开始习惯冰冷冷的水泥街道和冰冷冷的高墙大院。
家乡的炊烟渐行渐远,记忆中乡村温暖而幸福的这幅农耕色彩的风俗画中:近处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牛羊在山脚地头啃食青草;远处幽静古朴的竹篱茅舍上空,袅袅升腾着缕缕炊烟的情景;可能只存在书上了。当回到家的时候,这些风景皆都远去,怀念曾经逝去的这些风景、怀念曾经“炊烟袅袅牧人归”的生活、怀念童时的玩伴、怀念远去的炊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