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东坡多才多艺,嘉祐年间中进士,与其父功洵同出欧阳修门下,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其文与欧阳修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擅长楷体、行草体,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由于他的书法作品比较珍贵,流传下来的真迹更是少之又少。鄢陵县档案馆保存的其草书《醉翁亭记》贴,更是稀世珍品,该贴共18面,每面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此贴得以在鄢陵保存,还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醉翁亭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散文,作者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这篇文章写成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三月欧阳修被贬谪滁州(今安徽滁县)任知州、琅琊醉翁亭落成之时。文中描述了山中景色之美和宾主游宴之乐,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志趣和与民同乐的思想,为历代文人学士所推崇。同时作者自书刻石于醉翁亭及刻碑均化成了齑粉。
元祐年间,滁州人为纪念欧阳修,重修了醉翁亭,但《醉翁亭记》刻石却迟迟没有完成。因为是名人名文,只有配上名亭名刻才能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才能既不负醉翁亭之盛名,又可告慰欧阳翁之先灵。当时的文人学士虽多,但皆不合时人之意,最终人们想起了欧阳修的门生苏东坡,但是当时苏东坡远在颍州(今安徽阜阳),他的书贴,谁能取得呢?
正在为难之时,元祐六年(1091年)冬,杭州守将刘季孙路过滁州,得知此事后,便答应滁州知州办成此事。刘季孙,字景文,京畿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将门之后,博学多识,善诗文,与苏东坡交往甚厚,此次就是应苏东坡之邀,专程到颍州的。刘季孙到颍州后,便将滁州百姓重修醉翁亭并求书《醉翁亭记》一贴,交给刘季孙。在刘季孙回去之时,苏东坡又楷书一贴,交给刘季孙。
刘季孙返杭路过滁州时,便将楷书《醉翁亭记》交给滁人刻石,自己把草书《醉翁亭记》贴珍藏起来。刘季孙死后,苏东坡草书《醉翁亭记》贴,“一人江陵,再人大同,历数百年”,先后为赵孟坚(海盐人,南宋宗室,书法家)、高仁卿(元代书法家)、冯佰田(元代书法家)、宋广(明代书法家)、吴宽(明代书法家)、沈周(相城人,明代书法家)等人收藏,再后落入徽州府。明隆庆年年间,徽州府遭劫,一个佣人拾于乱草泥泞之中。不久,钧阳学人徐颖南知此书贴,便以豆数斗换回收藏。
隆庆五年(1571年),徐颖南入京应试,便将苏东坡草书《醉翁亭记》贴作为礼品送给了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高拱(河南新郑人)。高拱深感此物得之不易,视为珍宝,决定将其刻石永存。为了使刻石不失苏东坡书法的风格及其贴原貌,高拱便命其女婿刘巡主其事。刘巡,字豫田,河南鄢陵人,弄部尚书刘仞之子,工音律,善诗文,擅篆刻,时任顺天府治中。刘巡接手后,深感责任重大,遍访京中名书名刻之士,均未如愿。秋末恰值文彭(明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吴应祈(擅篆刻)二人考绩入京,刘巡便邀二人合作,由文彭临摹、吴应祈镌刻,自己亲自校核。历时两个月,终于完成了刻石。此刻石共计24面,其中苏东坡草书《醉翁亭记》18面,其余6面为赵孟兆,宋广、吴宽、沈周、高拱、文彭、刘巡诸人跋。
就在刻石完成的次年,高拱被张居正排挤去官,刘巡也受此株连,去官回乡。刘巡便把石刻带回了鄢陵,此石刻就一直作为刘家的传家之宝,存在鄢陵县城刘氏家庙之中。
解放后,县政府为了保存这一珍贵文物,对此刻石进行了拓片,并妥善保管。后来,刘家保存的石刻在十年浩劫中被毁。于是,鄢陵县所保存的《醉翁亭记》贴也就成了流传下来的孤本了。县政府鉴于该贴的价值,就把此贴交给了县档案馆永久保存,这件稀世珍品终于找到了最理想的归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