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业巨子岑国华

家乡区县: 佛山市顺德区

岑国华,名汝鎏,顺德葛岸西村人。民国时期广东蚕丝工业巨子。1919年在全省率先采用日本新式缫机,变四角车丝为六角丝,产量、质量均显著提高,及时集股扩大生产,属下丝厂发展至18家,股份总额200多万银元,年产生丝4万担。同时,在广州创办永泰隆丝庄和永泰隆洋行,直接与各国丝商交易,常年营业额在1000万银元以上,居全市同行之冠。20世纪20年代末当选为广州商会会长。
复活的灵魂
岑国华:丝业巨子 一代富豪
清末民初的广州荔湾一带,聚居着为数众多的豪门商贾,沙面为洋人所霸占,同时对外贸易也十分发达。当时的荔湾,依然是路窄房低,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富豪,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拥有自己的私家车,纵使市面车水马龙,然而路面上行走的“老爷车”却为数不多。这个时候的岑国华,已经拥有多家洋行及钱庄,每日到店面和工厂巡视,均由司机开车接送,贵气逼人。可惜这样的奢华生活并没有持续得太久,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人的轰炸机在广州上空肆虐,战争的恐慌遍布整个南国,侵略军的野蛮行径使家势雄厚的商人纷纷外逃,穗城的工商业遭到沉重的打击,丝业也无法逃避这场灭绝人性的灾难,岑国华撇下苦心经营多年的事业,随大流迁徙至香港,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头。
顺德的桑蚕种养业,起源于宋朝。明代初期,种养区域由龙江、龙山扩展到平步、鹿门(今大良大门村)等地。明代中叶澳门成为中外贸易场所,国际对蚕丝和丝织品的需求增长,推动了当地桑蚕生产,桑地面积跃居果地面积之上。万历年间,大良至陈村一带的桑蚕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上升至第二位。崇祯十五年,全县桑地面积达58094亩。到了民国年间,这里的桑蚕业更是到了顶峰时期,然而战火不但能摧毁坚实的堡垒,而且还能彻底地让整个经济体系陷入崩溃,极盛之后的顺德桑蚕业顷刻停滞下来,渔桑之乡从此美名不再。岑国华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乐从人,从12岁开始便进入丝厂当学徒,及至56岁在香港病逝,短短的44年丝界生涯,历经了家乡丝业从极盛到极衰的沧桑变迁,以丝为生的岑国华或许到闭目的那一天都不相信亲眼看到了这般裂变。
岑国华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基本上是在广州度过的,他在家乡迎娶了第一位夫人之后,又陆续在广州增添了四房妾,开枝散叶。然而,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大户人家,主人竟是出身于贫苦的蚕农家庭。据说岑氏在广州发迹之后,并没有忘却乡情,不但出资给自己的父亲添置产业,还在家乡受到战争威胁的时候耗巨资购买德国军器,奋力抵抗。这也是作为商人的岑国华之大义了。
广州的丝绸贸易以及顺德桑蚕业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倚仗了岑国华的个人努力。首先,岑国华从日本引进了先进的缫丝机械,要知道,这种新机械即使在日本本土也是刚刚发明,眼光独到以及大胆试验使得岑国华的缫丝厂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正是这种尝试的勇气,使得一向故步自封的传统南国缫丝工业得到大力地推动,并且顺势走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其次,岑国华不但自己经营丝业,而且还不断捐资办学,在广州创立了“生丝研究所”,培育了不少专业人才。这种做法,在商界也是极为少见,甚至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今天,也没有多少企业家能够有这种长远的目光。
纵观岑国华的丝业生涯,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灵活善变、因势而动。岑的后裔在展示先人照片的时候特意提到一点,说他“手长及膝”,是个怪才。这种评价虽然略带了迷信的观点,然而毕竟透露了岑国华在后人心目中的神化印象。岑国华的同门兄弟以及亲生儿子,没有一个人能够继承他的事业,也没有人能够像他那样创造出四射的光芒,这一点也说明“怪才”并不是简单的虚言。岑国华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一代丝业巨子,灵活思维方式便是立世的根本。据岑之后人所言,其事业在发展的开端就开始了迅速地扩张,当时的商人比较容易满足现状,许多人还保留着封建旧思想,认为只要经营好老店的生意便是稳扎稳打,而岑国华却不这样以为,只要资金允许,他便会注资购买厂房,而且还不断合并其他丝厂,经营规模与日俱长。20世纪20年代末期,全靠自己打下江山的岑国华被推举成为广州商会的会长,由此也可见其在广州商界的地位之高了。

山鸡(2014-11-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