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新野被列入河南省“三国旅游线景点”之一,筹资开发兴建“三国旅游区”。汉议事台、火烧新野等遗址被列为重点文化遗址。
议事台(亦称汉议事台,原名议事堂),原始建筑修于三国时期,现存建筑为后人重建,坐落于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解放路南段,县人民政府对面,为新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汉议事台简介
新野城中心有古台一座,八龙伏脊巍峨矗立历代奉为汉昭烈帝与诸葛忠武侯议事之处,故名曰议事台。议事台为长方形,南北长80米,宽4米,高5米,砖石结构。向上看建有一座双层八角阁楼,上层八角上各盘一条栩栩如生的陶质神龙,上下层角端均饰有镇海祖像和祥瑞异兽,凝视着八方。阁楼屋脊中心为宝顶葫芦型。这里有石桌、石凳正好容四人对座交谈。据传说,台基高三丈六尺,象征一年三百六十天,楼修八角,示八卦之意,当时诸葛亮在此外观天象、望气脉、日夜运筹,辅佐刘备复兴汉室大业。阁楼屋脊上的八条神龙,是诸葛亮为防御火灾而特意设计的,这八条龙面对八方,哪方烧大火,哪一方向龙头就会自动喷出水来。所以当年火烧新野时,新野满城起火,上下通红,全城房屋尽成灰烬,唯独议事台一无所损。
二、汉议事台文化意义
史载亮于建安十二年出南阳草庐辅先主,正值军务孔棘,始募卒三千,以图兴修汉业。适曹军南征,先主遂转战荆楚,斡旋纵横,渐成联吴抗曹之势,终败曹军于赤壁,奠定三分鼎立之基础,致延汉室数十年,实肇端於斯。业历沧桑寒暑垂一千八佰年,观瞻凭吊者代不乏人,古台修葺,历朝屡有,至明清两代尤为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鉴于保护祖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上级曾于一九五四、一九七二年、一九八七年,三度拨款,予以重修,并于一九五七年由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见国家对名胜古迹之重视。今古城展姿,新厦满目,淯水湍波、谷黄柳绿,追忆屡次修葺之经过,爰为斯文,以表忠武鞠躬尽瘁之伟烈,且以激发后人奋发图强之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中华为己任。谨勒石永志不忘,伟矣勋哉!
二、汉议事台历史发展
三国时,刘备在新野屯驻期间,常在南城门内一台与孔明诸葛、关羽、张飞磋商军国大计,时人呼此台为议事台。
自魏晋以后,因屡遭兵燹,台堂坍塌,几乎废弃。
至明万历年间重建,将台改为矩形,南北长80米,宽4米,高5米,砖石垒成。台上建起纪念亭一座,亭系双层,八角挑檐,上层八角背上,各爬陶制飞龙一条,卷曲欲飞,栩栩如生。角端又饰镇海神像八尊,凝视八方,神态威武。八脊中心呈法轮式葫芦形。亭内漆柱分立,窗开四壁,太极图象,精绘亭顶,内有石桌、石凳,正好容下四人对座交谈。亭的下层角、坡、脊、檐也是飞檐走兽,海马小狮排列脊端,使台亭形成上尖、中圆、下方的立体结构,造型奇特典雅。
清末时,议事台上还有其它建筑,南边是魁文阁,下为小鼓楼门,向东南直接与城墙连接登南城门。北边建有钟鼓楼,是击鼓鸣钟的场所,下有鼓楼门,现在政府门口的路上。三个建筑合而为一,才是真正的议事台。
现存议事台,乃后人重建,八檐八柱,巍峨壮观,别开生面,为游客的必观景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