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东临山西石楼县,然因黄河阻隔,历史上仅以辛关等黄河渡口靠木船、羊皮筏子等落后的交通工具往来,这严重制约着清涧和石楼两地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在号称天堑的黄河上建桥,这是两地人民几千年的梦想。2008年9月10日,在两县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位于高杰村镇的辛关渡口,与山西石楼县小桥沟南坡相接的清(涧)——石(楼)黄河大桥终于奠基开工。工程历时三年,2011年12月21日,一座号称“黄河第一高桥”,全长629米,宽12米,净高100米的黄河大桥横空出世,从此,晋陕峡谷、黄河天险,不再成为两地人民交往的阻碍。陕西和山西又增加了一条“秦晋之好”的经济文化联系纽带。天堑变通途,两地喜往来。清(涧)——石(楼)黄河大桥的建成通车,这是清石两县人民之幸,更是秦晋两地人民之福。看着这如虹的黄河大桥,我不禁诗情涌动,以一首《一剪梅·咏辛关清石黄河大桥》抒写我的感受:
峭壁森森舟渡寥,草径逶迤,咫尺迢遥。鲁班古吊杳无踪,雾锁云遮,浊浪滔滔。 天堑雄关铁臂摇,车吼机喧,峡纵高桥。依依秦晋两相连,风舞旗飘,霞映虹娇。
王宿里,这是一个迷人的名字。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和闯王李自成曾先后率兵在此驻扎过,故名王宿里。现在位于高岗之上的唐王寨仍然寨墙高筑,十分险要。站在高高的寨墙上,视野极为开阔。这里有许多传说,诸如“无蚊石”、“石人腿”等等,让你感到这里的历史文化相当厚重。其实这里的自然景观也非常独特:无定河绕村而流,山青水秀。1800多亩枣林郁郁葱葱,其中千年以上的枣树就有120多株,这些老枣树虽然历经风雨,饱经沧桑,树干虬曲龙蟠,但仍然枝繁叶茂,产枣相当可观。这里筹措巨款,正着力打造自然田园风光和人文历史传说、民俗文化与高原枣乡相结合的高品味旅游风景区。现在,已经建成了民俗大院,建立了摄影与写生基地。2011年被省旅游局命名为:“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进入王宿里,的确让人目不暇接,我边欣赏着独特的风光,边频繁地按动着相机的快门。王宿里让人留连忘返。
到清涧路遥纪念馆是一定要去的。纪念馆建在路遥的家乡——王家堡村。该馆于2009年8月动工,2010年12月建成,2011年12月3日正式开馆。纪念馆濒临210国道,以清涧清石为主要材料,外观凝重而气派。展厅分为“困难是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的世界、永远的怀念”六个部分,共展出和收藏路遥生前生活用品、手稿、信函、照片、音频视频等珍贵实物及资料600余件(张)。在讲解员的引导讲解下,我们依次进行参观。路遥一生钟情文学,文学是路遥的生命。路遥用生命创作文学,路遥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文学事业。我们十分惋惜路遥的英年早逝。路遥艰苦的创作经历和“向牛一样劳动,向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我们沉浸在路遥创作的文学世界里,路遥的文学世界平凡而伟大,路遥的品格纯朴而高尚。路遥是清涧人民的骄傲,也是陕北乃至陕西和全国人民的骄傲。
近年来,清涧的发展令人瞩目,清涧的变化日新月异。清涧的红枣产业在“枣赢天下”的发展思路的引领下,迅速步入发展快车道。目前,枣林面积已突破80万亩,年产红枣20万吨,农民人均红枣收入3600元。清涧红枣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享有“中国红枣之乡”、“中国优质红枣基地重点县”等美称。2010年12月,经陕西省发改委和科技厅验收批准挂牌的“陕西省红枣工程研究中心”和“陕西省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为清涧红枣的进一步发展助推加力。清涧红枣一定会成为清涧最火红的产业。清涧的枣木雕刻和石板画的开发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与此同时,以“风韵枣都”为中心的“西线一日游”和以毛泽东诗词园为中心的“东线一日游”的旅游线路已经形成,清涧的旅游业必将成为清涧新的强劲产业。清涧经济文化齐头并进,“魅力清涧” 魅力无限。
秋季节穿行在清涧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满目丰收景象,满怀丰收激情。清涧的金秋金黄而通红,清涧的明天富饶而美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