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群芳竞妍
乌审旗素有“歌海舞乡”之称,艺术氛围浓厚。目前已发展民间文艺团体125支,其中专业文艺团体2支。通过整合民族手工艺加工、饮食制作等特色民族文化,大力扶持马头琴、根雕、刺绣、服饰等民间传统工艺品制作,组建民族刺绣协会3个,培育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公司5家,全旗从事民族工艺制作业40余家,初步建立起制作销售一条龙的民族文化艺术产业链条。
近年来,在乌审旗旗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乌审旗文联团结、引导全旗广大文艺工作者组建各类文艺协会,积极开展文艺创作。目前旗文联下辖作家、书法家、美术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和音乐舞蹈戏剧家6个协会,正在酝酿成立微电影协会。广大协会会员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辛勤耕耘,开拓创新,文艺创作呈现出繁花似锦、群芳竞妍的生动局面。2007年,乌审旗文联主席首次在全区文联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经验报告。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乌审人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上次文代会以来,乌审旗各文艺协会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国际、全国、区、市有关文艺赛事、演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乌审旗书法家协会获国际奖项8次、国家级20次、区级11次、市级6次;其中部分会员作品入展国家级书画展,仅马建明一人的书画就参加过7次;2009年会员夏昌林荣膺“中国书画名家”称号。乌审旗民间文艺家协会获国际奖10次、国家级奖项25 次、区级奖项30次,仅会员孟克那顺、孟克达来、玛希吉日嘎拉、达布希拉图就创作雕刻作品2000多件,获各级奖项60多次;斯庆巴拉木、仁庆苏布德、浪腾苏布德三姐妹的刺绣作品上万件,获国际奖项4次、国家级奖项3次。成立于2010年的中国·乌审马头琴交响乐团在第十三届香港世界“金紫荆花奖”文艺大赛中,一举获得“最高奖”、“最佳创新奖”、“金奖”等七项大奖,2012年赴蒙古国参加第三届国际马头琴艺术节荣获“最高奖”和“杰出贡献奖”等,2014年5月28日奏响国家大剧院,获得重大反响;乐团成立至今,每年为基层群众公益演出20多场,将民族高雅音乐送到群众家门口。2014年6月28日,由乌审旗乌兰牧骑精心打造的蒙古舞台音乐剧《黑缎子坎肩》,在第十一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上荣膺优秀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表演奖。
群艺活动风生水起
如同一种信仰,在乌审旗,文化艺术的基因,传递在这片美丽的热土上、流淌在这里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各种群众性文艺活动风生水起,如火如荼。
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敖伦呼日胡”文艺集会是乌审旗群众性文艺活动的“领航者”,已成功举办了15届,是乌审旗目前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艺术品位最高的群众文学艺术盛会。“敖伦胡日呼”汉意为“大众聚集”,10多年来,其在丰富和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打造群众文艺活动精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11年10月,中国人类民族研究会、国际节庆协会(IFEA)·中国民族节庆峰会将第十三届内蒙古乌审旗 “敖伦胡日呼”评为最具民族特色民族节庆奖。2012年乌审旗“敖伦呼日胡”文艺集会已被确定为自治区第一批“一旗一品”文化品牌。
在乌审旗文联的引导和“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的影响下,全旗广大农牧民主动组织参与文艺活动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过去由有关单位、苏木镇、嘎查村组织举办的诗歌大赛、文艺集会、歌咏比赛、书画比赛等文艺活动,如今日渐发展成为农牧民个人自觉组织举办的全社会性活动。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更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怀。如乌审旗牧民“周末之约”等文学活动异常活跃,深受毗邻旗区文学爱好者和广大媒体记者、文艺评论家的青睐好评。
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政策推动。2009年,乌审旗委、政府出台了《中共乌审旗委员会乌审旗人民政府关于设立乌审旗萨冈彻辰文学艺术创作奖的决定》,如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萨冈彻辰文学艺术奖”评奖活动,为将全旗文学艺术作品推向更高层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乌审旗在首府呼和浩特举办了《席尼喇嘛在内蒙古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学术研讨会及《席尼喇嘛》一书的发行仪式;2013年,乌审旗举办《贺希格巴图全书》全国学术研讨会,“贺希格巴图杯”全国蒙古语诗歌大赛、首届全国蒙古语网络论坛暨“好乐宝”网站成立五周年庆典活动,受到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媒体的关注与参与。与此同时,乌审旗文联还多次举办乌审旗文艺作品展、乌审旗文艺成就展,与旗文化旅游广播电影电视局联合举办了乌审旗首届“萨拉乌苏”文化节地方文献和民族用品、工艺品展览。类似的活动,乌审旗文联近年来已成功举办了80多次,广大人民群众徜徉在文化艺术的空间里,流连忘返,幸福怡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