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出现3个南少林寺,前面都冠以某市的名字,比如我们市出版过一本书,
书名就叫《福清南少林寺》。这样的提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历史上我国只有两个少林寺,一个在河南嵩山,叫“北少林”,一个在福建,叫“南少林”。也就是说在福建的南少林寺只有一个,只是由于南少林寺被毁的时间太久了,长期以来找不到它所在的确切地方。
1995年,我市的文史爱好者与文史工作者根据史书的记载,在东张镇少林村找到与南少林寺有关的一些线索,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于当年7月,由福建省博物馆和福州市考古队联合进行考古挖掘。挖掘面积6500平方米,大规模地揭露了寺院基址,并出土了大量陶器、瓷器、石器和古建筑构件,一些陶器和瓷器底部写有“少林”字样,证实了这个地方确是建于北宋的南少林寺遗址。
1996年11月, 北少林寺即河南嵩山少林寺第33代法师、少林拳法研究会主席释永寿说:“经过7天来对遗址考察,核对历史资料,验证各种文物,可以确定这个遗址就是南少林寺。第一,这里的各种文物都体现是少林寺的文物,有确凿的实证;第二,这个遗址的地点是古代新宁里,与《三山志》、《八闽通志》记载的闽中少林寺在新宁里相吻合,体现了史籍记载与历史现实完全一致;第三,这里的山川地貌与嵩山的五乳山、少林溪相象,连名称都一样,寺院坐落同是莲花宝地,坐向也一样。这是当年南少林寺和尚效仿北少林寺祖庭苦心选择的结果。福清发现的南少林寺遗址既有正史记载,又有寺物遗存,这两项权威材料不管福建哪一家都无法相比。因此,我郑重表明:福清东张的寺院遗址,就是南少林寺遗址。”
发现了南少林寺遗址,同时还发现了南少林风景区许多独特的景观,如三溪口、踏步桥、和尚潭、凤头岩、乌龟下涧、五斗平湖、仙桥巷、山涧仙池等。但最奇特乃至全世界都找不到的景致有两处:1、千古之谜----仙字崖,位于少林溪南部,有一巨岩高2.3米,长2.36米,一头宽一头窄,南北方向中间裂开一条缝,如刀劈一般,南缝口仅6厘米,北缝口也只有8厘米,仅够一只手臂伸入。神奇的是缝壁里有字,大的一尺见方,小的五寸长宽,相传有人用纸拓出字来,计23字,但没有人认得是什么字。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此石重量估计五十吨左右,要在夹缝里刻字,除非先把两石掰开,刻好字后再合上,显然非神仙不能为,所以群众称之“仙字崖”。2、聚鱼宝盆----前后鼎,位于溪床西侧石壁旁,有一被溪水长年冲刷出来的石沟,落差1米多,下部形成两个前后连结的石槽,形似农村的老双锅柴灶,当地群众称之“前后鼎”。溪里有一种指头大小的鱼,当地称作“沟姆鱼”,个小、肉嫩、骨酥、味道鲜美,但它生活在深不见底的和尚潭里很难捕捞。很早以前,当地村民就发现,前后鼎却是聚鱼盆。“沟姆鱼”跟其他鱼类一样,有逆流而上的习性,每年3---4月份,当它们成群结队来到前后鼎的时候,因水流落差太大,没有办法继续上游,便停留在前后鼎。这时,只要把上头水流拦住改道,前后鼎中的沟姆鱼就无路可走了。把前后鼎里的鱼捕捞起来后,再把上头的水放下来,和尚潭里的沟姆鱼依然前赴后继来到前后鼎,如此这般反复,前后鼎就成了取之不尽的聚鱼宝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海外乡亲资助,在遗址东侧重建南少林寺,现在寺院已初具规模,并对外开放,市区有专线公交车直达。随之,南少林风景区也成为我市西部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