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中国瑶族第一县”,在这里,你无时无刻不会被瑶歌感动,瑶歌,如此朴实,挥如脚下这片朴实土地,也只有这样朴实的土地才能生长出如此动人的歌谣。《走近江华瑶歌》,期待着与你一道,聆听那仿佛来自天籁的声音,走近一个民族斑斓的生活和悠久厚重的历史与文明。
清山绿水之间,云雾缭绕深处。几声狗吠,荷一支猎枪,腰挎一把菜刀,或背一背篓,服装鲜艳异常,在山间打猎、种包米、采山果……这便是过山瑶胞生活的真实写照。
过山瑶胞瑶歌的产生,源于他们丰富多彩的歌唱活动。他们平时劳动艰苦,集体娱乐活动较少,唱歌,成了他们慰藉心灵、发泄情感、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不论时间,不管地点,不讲场合,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有人,就会有歌。
酬酒祭祖,是过山瑶另一种独特而奇异的歌唱形式。他们把每年农历十月十六定为盘王节,只要节日一到,就举行各种形式和规模的“还愿”祭祀酬谢活动,有村祭、家祭、族祭。在这些祭祀活动中,除了跳长鼓舞、上刀山、过火海等等活动外,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唱歌。既有怀念先祖功绩、篇幅较长的“历史歌”,又有教育子孙、耕读传家的“风俗歌”,还有情意绵绵、自由随意的情歌。
过山瑶因衬词、结构、演唱场合等不同,可以分为纳发、过山声、仙拜、瓦溜、雷依却、讲歌、山歌等主要种类。过山瑶有着独具魅力的音乐特色,由古老的“三声腔”构成音阶和调式,风格尤显单纯、质朴。
“村有别,族有系。”虽然,江华岭西平地瑶与汉族交错杂居,生活环境、衣食住行、生产劳动等方面,与邻近的汉族相近似。但是,族系和语言的差异,使平地瑶村落流传和演唱的瑶歌表现出多种格调色彩和音乐风格。该县平地瑶的代表瑶歌主要包括梧州瑶歌、八都瑶歌和上五堡瑶歌。梧州瑶歌,全部用“梧州话”演唱,他有明快活泼、极富动感的“蝴蝶歌”;循环反复、上下呼应的“嘞嘞嘿”;演唱速度极慢、旋律柔和抒情的“留西拉冽”;迂回曲折、抒情优美的“依呀冽”,以及哭嫁歌、讲歌等种类。八都瑶歌、只流传在八都瑶寨,因当地平地瑶使用土语“八都话”歌唱,故名。上五堡瑶歌,主要流传在江华上五堡一带瑶寨,又称“本地瑶歌”,该歌歌词为七言,很少使用衬词,句数可多可少,往往四句一节。演唱时用大嗓,起调较高,明亮高亢,有“高声歌”的俗称。
平地瑶有一种“讲歌”是相同的。讲歌,又称“数歌”,这种歌很少使用虚字衬词,是一字接“讲”出来、“数”出来,音调或吟诵,或歌唱,贴切、简洁、自然。
纵观江华过山瑶和平地瑶的瑶歌,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旋律音阶,都习惯采用切分节奏,常采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贴切地表现出单纯、质朴的音乐个性。他们都采用与内容无关的称呼来为歌曲命名,如“八都歌”、“梧州歌”等;用固定的衬词来命名,如“纳发”“嘞嘞嘿”等;他们的歌词都吸收了当地汉族优秀成分,较多地加入叠字、重字、固定衬词,形成悠扬的拖腔,体现出抒情的格调。他们都较多地使用五声或四声音阶,音阶和调式类别较多,较复杂,节拍、结构比较规范。
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是该民族社会历史上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民族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对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唱歌越唱心越红,唱我盘王老祖翁,盘王儿孙有志气,改变万千大山冲。”“春风得意拂江南,吹遍江南进瑶山,四十万人齐歌颂,歌颂江华新气象。”我们忠心祝愿江华这支艺术的奇葩,越开越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