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长城沿线的军事防御
作为中国万里长城的一个组成部分,迁西境内长城历来为边塞要地。自筑修以来,根据当时政治军事需要,许多朝代都派重兵防守。但明代以前的情况因缺乏记载已很难追溯,本卷主要对明代以后的情况加以梗概记述。
境内长城沿线的驻军。《四镇三关志》载,明初,蓟镇有卫所兵45,500名。明中期以后,边备松弛,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蓟镇仅有戍兵39,000名。这一年,鞑靼首领俺答率军入犯,直逼京城,饱掠8天才从古北口退出,史称“庚戌之变”。翌年(1551年),蓟镇兵力猛增至56,900名,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增到70,600名。同时,还征调各省军民70,000人(称“客兵”,相对原有之兵“主兵”而言)轮番到蓟镇戍守。戚继光履任后,蓟镇主、客兵达到131,135名。蓟镇从东到西二千多里边塞,最初分为燕河(在今卢龙)、太平寨、马兰峪(在今遵化)、密云(在今北京附近)4路。“庚戌之变”后,蓟镇防线调整为8路。隆庆三年(1569年),戚继光又调整为11路。万历二年(1574年),又将喜峰口升为路。至此,蓟镇防线被划成东西12路。其中,今迁西县境内有太平寨、喜峰口、松棚峪3路:太平寨路负责防守70里,关寨9个,其中擦崖子以西5个关寨属今迁西,部署兵力为主兵1营、客兵沈阳班军1营、客兵定州忠顺班军1营、南兵1支,主客兵合计8,393名;喜峰口路负责防守62里,有青山关、团亭寨等12个关寨,部署兵力为主兵1营、三屯营左营兵1营、客兵定州班军1营、南兵1支,主客兵合计8,087名;松棚路(驻遵化)负责防守133里,关寨24个,其中从潘家口至椽八峪8个关寨属今迁西,部署兵力为主兵1营、镇府标下右营1营、三屯辎重主营1营、客兵保河民兵1营、客兵天津班军1营、客兵河南班军1营、南兵1支,主客兵合计13,157名。每路设一参将,下设游击、都司、守备、提调、千总、把总、百总、旗总、队总、外委等。各路参将归副总兵统辖。东路副总兵驻建昌营,辖山海关、石门、台头、燕河4路;中路副总兵驻三屯营,辖太平寨、喜峰口、松棚峪、马兰峪4路;西路副总兵驻石匣营(在今密云境内),辖墙子岭、曹家寨、古北口、石塘4路。副总兵之上设总兵,驻三屯营。顺天巡抚驻遵化城内,负责统御蓟州、昌平二镇。顺天巡抚由蓟昌辽保四镇总督统领。明朝覆亡以后,清代对塞外蒙古施行联盟政策,长城失去了原有的防御价值,沿线驻军逐渐减少。顺治四年(1647年),裁撤三屯营总兵,建立山海、密云二镇;汉儿庄副将移至三屯营,负责协理喜峰口、太平寨二路,归山海关镇统辖;潘家口至龙井关防线,划归密云镇统辖。道光二十二年(1841年),三屯营副将移往天津镇大沽口,喜峰口游击移至三屯营。自此至清朝灭亡,三屯营一直为游击驻守。汉儿庄,明朝为中路南兵副总兵驻地,副总兵移至三屯营后,守将降为参将,乾隆十七年(1752年)又降为外委;太平寨,明代驻参将,清顺治六年(1649年)降为都司,后又降为千总、把总;喜峰口,明代亦驻参将,清顺治六年(1649年)降为游击,后又降为千总、把总。清朝灭亡,长城沿线的清军随之取消。民国时期,境内长城沿线也常有驻军。《迁安县志》载,民国十一年(1922年)奉军战败后,直军骑兵四团进驻两年多,期间大量征派人力、物力,百姓深受其苦;民国十三年(1924年)夏,直军在三屯营、喜峰口等地设置兵站。不久,直军第一路军第四混成旅、第十四混成旅、第九师、第二十师、第二十三师,以及第二路的第十三师等约10万大军开进滦河东和滦河西(含今迁西境),粮款、车物等都向当地勒索。当年9月底,直军败退,奉军又进驻。1933年长城抗战期间,日军大部队驻长城以外,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团二十九军(总指挥宋哲元)担任冷口以西至马兰峪一线的防务,以喜峰口为中心,军部设在遵化,师部设在三屯营,数万部队驻扎在长城各关口,激烈的交战从1933年3月9日至5月12日进行了60多天。全民抗战爆发以后,日军在境内各长城关口和战略要地设置了40个据点,每个据点驻日伪军数十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军民与日伪展开了顽强斗争。长河川三角地带山深林密,虽处20多个敌伪据点包围之中,却成为当时冀东最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