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在防御武器上的革新与创造。关于明代的防御武器,戚继光《练兵实纪》和刘效祖《四镇三关志》有详细记载。《四镇三关志》载,蓟镇总兵标下驻守三屯营的中军营有盔甲745副,兵器5,298件;左营有盔甲2,613副,兵器33,323件,火器436,956件;右营有盔甲2,382副,兵器30,518件,火器462,064件;辎重营有盔甲80副,兵器800件,辎重车80辆,元戎车1辆,鼓车2辆;保河营有盔甲338副,兵器850件,火器3,057件,战车128辆,座车3辆,大将军车3辆,火箭车3辆,运药物车3辆,鼓车2辆;骑兵营有盔甲352副,兵器346件;喜峰口营有盔甲3,433副,兵器12,709件,火器412,397件,轻车27辆;太平寨营有盔甲4,399副,兵器60,166件,火器1,076,978件,轻车81辆。其间,戚继光对戍守长城的武器做过很多革新与创造。(1)改制弓箭。弓箭是北方旧有的兵器。原来射箭用的指机是圆形的,而手指是扁形的,中有缝隙,将士不得不塞上一些纸和布,既麻烦又不好用。戚继光将指机改成扁形,戴在手上正合适。同时,在箭头上点上好钢,即使射在石头上也不卷刃。
(2)改制狼筅。狼筅是戚继光在南方抗倭时发明的。浙江盛产毛竹,戚继光令士兵选取节密枝坚的大毛竹上半截,长1.5丈,将筅头削尖如利刃,旁留十余小叉,以此对付倭寇的短刀。调任蓟镇后,因北方不产毛竹,便改成铁制狼筅,比毛竹还坚固,对付鞑靼非常有效。
(3)改制大棒。大棒主要用以击打穿盔甲的敌兵。戚继光在大棒的一端加了一个鸭嘴形的枪头,使之既可用来击打,又可用来刺杀。有的还加了5寸长的利刃,叫作夹刀棍,大大增强了杀伤力。
(4)改造快枪。从前的快枪筒短壁薄,膛不直,口不圆,铅子大小不一。戚继光将枪筒加长到2尺,木柄加长到6.5尺,枪膛钻得光直而圆,铅子圆滑且大小一致,火药和药线数量固定。敌兵稍远时可作火器发射铅弹,敌兵近时可做大棒挥舞,一器两用。
(5)改进佛狼机。佛狼机是从西方传入的,子铳装药后要先下木马再下铅子。经过戚继光改进,不用木马,装药后可直接下铅子,既节省了时间,又使火药直接作用于铅子,从而有效地加大了射程。
(6)创制无敌大将军炮。此炮为大型火器,是戚继光依照佛狼机原理制造的。一门可配3个子铳,可连续发放。每发500子,击宽20余丈。戚继光车营中的大将军车上装备的就是这种炮。
(7)改制虎蹲炮。此炮是戚继光在传统火炮基础上改制的。它威力大,一发百子,炮重36斤,携带方便,十分实用。戚继光为此写有《虎蹲炮铭》。
(8)创制飞枪、飞刀、飞剑。此“三飞”均为火箭,箭头上分别有枪、刀、剑的形状。每支长5.5尺,重2斤,射程可达300步,命中者皆被击倒。发射时飞得很高,其声如雷,敌阵中或前或后都有可能被击到。所以,此器一发,敌阵中的兵马就会乱蹦乱跳,不敢前进。
(9)创制自犯钢轮火。此器是在原来石炮的基础上创制的。事先埋在敌兵必经之处,中藏钢轮,再放火石于旁。机关一旦被踏,钢轮就会开始转动,并使匣中冒出火来,引爆埋于地下的石炮。敌兵常常在被炸之后还不知道炮火来自何方。
(10)改造战车。战车起于商代,盛于春秋,明初又安了火器,威力进一步增强。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威力,戚继光将其装备到部队,并对其原有的功能进行了改进。为此,他还专门向朝廷写过一份奏疏(《陈边情及守操战车》)。朝廷批准后,他召集上百名手艺高超的工匠开始研究设计,最终改装出了有兵、有器、能走、能停的战车。这种战车与从前不同的是,大车两面的车箱板被放平了,四面设有8扇可折叠的屏风,平时放在车辇上,作战时全部打开,树立在一边车轮之后以代车箱,故此又称“偏车箱”。又互设环卡,可把几辆战车并肩连在一起,列成或圆或方的方阵。隆庆四年(1570年)戚继光发动全镇工匠制作,当年便造出轻重战车3,000多辆,并使蓟镇12路每路建起了一个车营。这些由战车组成的车营是“有足之城”、“不秣之马”、“移动的火炮”,集城池的防御性、装载的机动性和火炮的杀伤性于一体,能攻、能守、能移动,为当时抗御边患最有效的武器,同时也是现代战车的雏形。
由于戚继光的全面革新与改造,蓟镇军队具备了许多新式的甚至是最精良的武器,这在当时其他各镇是没有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