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对边兵的训练。“庚戌之变”后,蓟镇边防受到明廷格外重视。在此背景下,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昌辽保四镇练兵事务,续又以总兵官兼守蓟州、永平、山海,并从此拉开了蓟镇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边墙筑修序幕。与此同时,一项与边墙建设同等重要的工程——边军建设,也被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当时蓟镇军队中,有来自京城受京师管辖的禁兵,有属本镇卫所的镇兵,有从地方招来的募兵,有各省卫所派来轮流戍边的班兵。禁兵骄情,镇兵疲弱,募兵乃乌合之众,班军远道而来缺乏战斗力。戚继光深知,这支军队积弊已深,整顿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示之以范。于是,他先编写了一本练兵教材,这本教材就是后来刻印成书并在当时各镇沿用的《练兵实纪》。接着,又奏请朝廷从浙江调来一支南兵。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的一天,三千南兵肃立镇府郊外,料峭春寒之中头顶细雨,不闻将令,纹丝不动。在场边军看了大为震惊,自此方知“军令如山,纪律似铁”。在随后的训练中,戚继光又淘汰了一批不称职的将领,对不遵节制、违反军规的将士按章处治,对训练有功者及时予以奖赏和提升。从此,北方士兵对军规军纪再也不敢等闲视之。戚继光上任之初以筑边墙、建敌台为主,士兵每月只能抽出一定时间进行小操或分操。隆庆五年(1571年)初,边墙筑修基本完工,以实战为目标的大规模“合练”才逐步纳入正轨。训练期间,戚继光特别重视思想教育。对将领,要求必须树立“为国为民”的思想,要讲廉洁、宽度量、尚谦德,做到德、才、识、艺兼备,品学兼优;对士兵,强调必须“奋力疆场,卫国卫民”。隆庆四年(1570年)六月的一天,戚继光将游击以上将领召集到止止堂,坐定后开口便问:“诸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么?这不是三间房子,而是一只航行在江海风浪中的漏船,处境十分危险。如果船上的人坐的坐,睡的睡,心不同,力不齐,一旦被风浪击碎,那时不分贤愚,无论恩仇,只能一起淹死。全船之人应当明白处境之险,有共患难之心,掌舵的掌舵,掌缭的掌缭,同心协力才能撑过江海。”他还率将士们登上了景忠山,祭拜了三忠祠,并以《告景忠山三忠祠》一文号召广大将士向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三位忠臣学习,规定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到三忠祠和忠烈庙祭拜先贤。训练时戚继光常讲,必胜的信念来自作战的能力和技术,而能力和技术又来自平时的刻苦训练。所以,他强调必须以实战为目标,行伍、旌旗、号令、行军、扎营等要遵章守制,手法、步法、身法等要讲求基本功。他还坚持每天亲自下场操练。一次,他现场讲授各种近战武器的利弊和使用方法,当场让一参将以短刀攻击,而他则持长枪防御,在场的将士无不叫绝。在训练车步骑协同作战时,戚继光更是强调精益求精,如火器如何轮番发射、步兵何时出阵击敌、骑兵何时出阵追击等,每个环节都要求得十分严格。为了检验练兵效果,隆庆六年(1572年)十月下旬,戚继光经请示朝廷,在遵化汤泉之南的原野上集结了10万大军,分兵12路,连营数十里,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车步骑多兵种协同作战演习。演习一开始,一支假扮的敌军突然来袭长城,明军烽火大举,登台迎战,有的疾驰救援、列阵对敌,有的据险埋伏、包抄敌后,战车纵横,火器连发,烟尘滚滚,骑兵驰骋,铁蹄震地,刀光闪闪,打得敌人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次大演练进行了近20天,朝廷派来阅兵的兵部右侍郎汪道昆和上千名大小官员赞不绝口,首辅张居正也写来贺信予以鼓励。当时恰遇一支过路的蒙古朝觐团,他们见后大为震惊,自此再未发生大的袭扰事件。经过朝廷的全面考核,蓟镇的练兵和防御最为优秀,位列九镇之冠,并获得了朝廷的奖赏。戚继光的练兵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戚继光调离蓟镇以后,“继之者踵其成法”,很长时间保持了和平安定的局面。清代的薛大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组建军队时,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戚继光的思想。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曾把戚继光《练兵实纪?练将》等有关论述编为《戚继光治兵语录》,以供广大指战员学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