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小故事

家乡区县: 贵阳市开阳县

从一张“草图”说起

开阳之所以有能力跳起来摘下“全国第一个”桃子,得从两年前的一张“草图”说起。

两年前的开阳,还在迷茫中寻求发展突破口。

作为磷矿资源大县,开阳与云南昆阳、湖北襄阳合称“三阳开泰”,已探明磷资源总量为6.68亿吨,储量4.43亿吨,磷矿石品位平均在30%以上,五氧化二磷含量在32%以上的富矿占全国的78%,开阳磷化工也因此得到较大发展。可是,开阳磷化工在走了一段路之后,至1996年就再没有新企业诞生,深加工停滞不前,仅靠卖矿石,附加值不高,业主收入低,就业问题解决不了,开阳人不但“守着金山吃不饱饭”,还几次品尝磷矿乱开滥采带来的苦果;1995年,开阳受洪灾引发地质灾害,死亡17人,损失惨重;2001年又遇洪灾,死4人,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在无法做大产业的同时,治理地质灾害及移民搬迁、矿山植被恢复等又需要大量资金,开阳举步维艰。决策层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怎样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为开阳人民造福。当时摆在开阳县决策层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重点发展旅游,一条是重点发展磷化工产业,孰重孰轻如何取舍?

诚然,开阳凭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被定为全国155个最具潜力开发县之一,选择旅游业肯定不会错。可是,开阳严重受交通瓶颈制约,“三不通”(不通水路,不通火车,不通高速公路)“四不沿”(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不沿国道),旅游基础设施远远跟不上,时机还不成熟。二者择其一,做大做强磷化工产业更显得迫切和重要一些。用胡红霞的话说,这叫“飞鸟型”发展思路,当旅游业和农业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来铺路的时候,只有首先进一步做大做强以磷为主的化工产业,才可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旅游业,工业是开阳这只“鸟”的躯干,农业和旅游业则是两翼,只有躯体强壮了,才能支撑两翼,最终实现经济的全面腾飞。

2003年初,县委决定组团上云南,下四川,到江苏等地企业考察,第一站选定的是四川宜宾市化工企业天原(集团)公司,由县长宗文带队。当初考察组一行是想说服天原(集团)公司来开阳投资磷化工产业。谁知该公司决策层听了开阳县情介绍及远景描绘后,说开阳产业配套能力差,不适合投资,一口拒绝投资事宜。

这是一次很失败的招商!

在参观天原公司时,一行人得到重要启示:做大做强一个产业,必须要有很好的产业配套。磷化工是重化工,关联度特别高,开阳磷化工为什么不可以和煤、氯、碱、氟等化工进行整合呢?开阳之所以那么多年磷化工产业停滞不前,交通制约是一个原因,但没掌握产业配套诀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开阳有磷,贵州有大煤,有大电,有那么多优势,一旦将它们整合起来,就可以打造最强竞争优势的化工工业基地。在全国各地考察结束后,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专题会议,一个关于磷化工产业配套的蓝图在县决策层的脑海里逐步有了轮廓。随后,一张关于开阳产业配套发展的草图很快绘制了出来。

“这是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草图!”宗文说,“一次次外出招商考察,虽然没有引来资金,却触动了我们的灵感,悟出了很多发展的道理。”

很快,开阳将这一思路向贵阳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当时市里正着手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急需找一个着力点,自然又是一拍即合。于是一个更加丰富和完善的构想出笼了———实现磷煤氯碱共生耦合,把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纳入基地建设并体现变废为宝。为使这一构想更加科学和缜密,贵阳市立即委托清华大学对其进行论证规划,从理论上、宏观上完成它。接下来,清华大学组织专家对开阳进行实地考察,结果在详规里又将思路拓宽到地质灾害治理、小城镇建设、基地建设、移民等领域,最后形成一个大的循环经济系统理念。

2004年6月15日在北京,国家环保总局拿着清华大学的详规专门召开开阳磷煤化工基地建设论证会,经过专家们的激烈争论过后尘埃落定,“开阳构想”一锤定音,开阳被定为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惟一的一个)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紧接着,开阳顺势而为,干成了一件招商引资的漂亮事:2004年7月,开阳县委、县政府分别向正在贵州谋划发展的全国500强企业山东兖矿和贵州开磷集团发出邀请函,山东兖矿在贵州掌控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中国的优质磷矿资源绝大部分掌握在开磷集团手中。很快,贵州的两个磷煤巨头就在开阳县委、县政府的撮合下,进行了第一次会面。当开阳县亮出清华大学设计、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贵阳市循环经济(开阳)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建设基地规划》时,精明的双方很快就敲定了一个投资30余亿元的合作项目,这无疑是开阳招商引资史上精彩之笔。接着,江苏徐州国化来了,浙江嘉化来了,再后来,瓮福、西洋、赤天化……一家又一家企业巨头看准了开阳这块刚刚从睡梦中苏醒的宝地,几乎就在一夜之间,神话般的70多亿元巨资纷纷投向开阳。

“英雄末路,江河日下”之后,开阳“凤凰涅,浴火重生”。如今,开阳县发展蓝图已经很清晰地印在了开阳人民的大脑里:根据循环经济“3R”原则,围绕磷化工这一核心产业,发展与之配套的煤—电—碱产业,多业并举,引进煤化工、氯碱化工等相关产业,加大水电能源开发力度,实现磷化工、煤化工、氯碱工业和能源生产的协调发展,构成四大核心产业。磷化工热法方向将在现有每年16万吨黄磷产量的生产基础上,重点发展精细磷酸盐和有机磷产品,其中精细磷酸盐将从工业级向饲料级、食品级、医药级及电子级发展和深化;湿法磷酸方向,以开磷120万吨、西洋50万吨磷铵为先期目标,逐步发展高效化肥、特种化肥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煤化工以山东兖矿50万吨合成氨为重点,与磷铵项目配套,逐步发展甲醇、二甲醚等产品,为有机化工和氯碱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氯碱工业以浙江嘉化的6万吨制碱项目为突破口,与磷化工、煤化工耦合,发展有机磷产品和PVC等产品……

.芳(2014-11-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