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境内长城沿线的报警系统

家乡区县: 唐山市迁西县

自古以来,凡著名将领都特别重视侦察敌情。在这方面,戚继光堪称典范。《四镇三关志》载,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期间,在长城沿线建立了严密的报警系统,其中包括明哨、暗哨、墩台、拨子等。

(1)明哨。亦称尖哨,就是派遣出去的侦察人员。蓟镇12路每路都有派出的尖哨。全镇共派出1,180名,其中太平寨路52名,喜峰口路98名。这些尖哨要深入朵颜、泰宁、福余三卫,最远达500余里。他们穿着三卫的衣服,操着三卫的语音,骑着三卫的马匹,收买三卫的人员作陪伴,一旦探得内犯敌情便迅速回报。

(2)暗哨。亦称尖夜,就是秘密派遣出去的侦察人员。蓟镇12路共派出尖夜3,530人,其中太平寨路的擦崖子提调下派出2拨(每拨2人,下同),榆木岭提调下派出3拨,喜峰口路的喜峰口提调下派出5拨,董家口提调下派出5拨。这些尖夜出发时每人带纸炮2个,火镰1副,还有足够的干粮,到关外指定地点埋伏后昼夜瞭望,发现敌情迅速点炮报警。

(3)墩台。亦称烽火台,蓟镇各路均有,多少不等。全镇12路共有569座,每台5人,全镇有守墩军士2,845人。其中,喜峰口路各关口外有台32座,有军士160人;太平寨路各关口外有台45座,有军士225人。这些墩台沿长城向外延伸,各墩相距仅1里左右,直至深山穷谷与暗哨相接。发现敌情时,白天以旗、烟为号,夜间以火为号,雾天则以炮为号,信号很快传遍全镇。此前用的是“架炮”,每路各提调下关口外均有设置。喜峰口提调下自喜峰口向东,石梯子1炮,桲椤台2炮,农积岭3炮,天津峪4炮,九胡子岭5炮,黄崖6炮,宽河7炮。每炮都有专司刺探敌方情报的“夜不收”守护。如敌兵犯董家口、榆木岭、擦崖子等,董家口各炮传报;如敌兵犯喜峰口,宽河各炮传报。

(4)拨子。《四镇三关志》称“塘拨”,为传送紧急军情而设,蓟镇各大路均有此设置。每10里或20里设一拨,每拨有马三四匹,军士五六名。东大路,从三屯营镇府起至山海关止设21拨,有军士132名。境内白庙子乡八里铺村东路边的山沟至今仍有“拨子”之称,今罗家屯镇二拨子村也因此得名。东边路(即长城沿线),从喜峰口起至一片石(抚宁境内)止设22拨,有马军97名。西大路,自王珠店起至深沟止设18拨,有马军116名。西边路,自龙井关起至白崖村止设53拨,有马军150名。中大路,从王家村(应在三屯营附近)起至北京东直门止设21拨,有马军80名。蓟镇各路也有拨军,如太平寨路有拨军33名,喜峰口路有拨军23名,三屯营有专设拨军6名。这些拨军可将紧急军情及时传递到镇府、总督府、巡抚、北京或各路营城、关寨。

liupingping(2014-11-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