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很多人都在转一条段子。
“昨天11月8日,是记者节;今天是11月9日,即119;明天是11月10日,简称110;后天是11月11日,简称双11(购物节),连起来是:防火、防盗、防记者、防败家娘们儿。”
未必准确,却有生活。很多人之所以转这条段子,估计也是觉得很有意思,特别是看到最后一点“防败家娘们儿”,照照镜子,有没有嘴角忍不住一咧的感觉?
“双十一”到了,这个词语,或者这个话题这几天像是打攻坚战时候密集的炮声一样,冲击着网购过、没网购过,但凡和互联网还不是很脱节的人的耳膜儿和脑膜儿。没办法,“双十一”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商业现象,甚至是一种普遍的商业文化。这种东西源自互联网,最开始甚至就是某个知名的网购企业的刻意策划和推广;而当初“双十一”最开始的策划者们,估计也没想到他们的点子能够蔓延得这么快,能够以一种横推之势碾压一切敢挡道的商业零售模式。
网购的发展势头,给了“双十一”成为一种商业现象和文化的基础土壤。“双十一”就是基于网络而生,没有网络就没有“双十一”。虽然现在一些实体商家在“双十一”的碾压面前,也开始挂起“双十一”促销的横幅,但是相比网络里海量的促销信息,实体店的“双十一”促销,更像是大战之后的零星炮声。
在双十一这几天,很多网购商品大幅度的打折促销,又成了“双十一”大行其道的华丽丽一击。起床早的话,我们有时候可以看到在超市门口有一长长的一大队老爷子、老太太们在耐心地等着超市开门,以便可以抢到超市当天专门拿出来的促销商品。老人们这是受了促销商品的“蛊惑”,不要笑话老人,眼巴巴地望着电脑屏幕、比较着各种打折信息的无数女同胞们,岂不是同样受不了马云们的“蛊惑”,早就把自己的购物车塞得满满的,就等着“双十一”这一天刷爆各个银行的信用卡?不光是女同胞们,“双十一”大旗下晃动的男同胞们的身影又岂会是个少量数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