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中国文艺界的缩影

家乡区县: 广元市利州区

如果从赵本山1984年参加拍摄电视戏曲片《摔三弦》开始算起,今年是赵本山出道整整三十年。
回忆一下这三十年赵本山的经历,可以看到中国文艺界三十年来的运行轨迹。
1982年, 辽宁作家崔凯写出了二人转拉场戏《摔三弦》,赵本山在戏中扮演一个盲人民间说唱者——赵志。由于赵本山从小就领着盲人叔叔到处游唱,他对盲人的一举一动,音容笑貌了如指掌,他扮演的盲人可谓生动逼真,受到观众的欢迎和辽宁文艺界的注意。两年后的1984年,辽宁电视台李龙跃导演把《摔三弦》拍成电视戏曲片,此片在全国电视戏曲片评奖中获奖,赵本山开始进入全国人民的眼睑,紧接着赵本山和潘长江同台演出的二人转《大观灯》在沈阳连演几百场,赵本山继续演个瞎子,潘长江演个瘸子加结巴,赵本山从此被称为“天下第一瞎”,但那部戏也曾经受到辽宁一些残疾人的抗议,说他们拿残疾人取乐。赵本山后来又参加了电视剧《雪野》的拍摄,《雪野》在全国引起相当大的轰动,赵本山在剧中演的老乐子也有给他带来了更大一点儿的名声。1987年,姜昆引荐赵本山参加央视春晚,但是赵本山的节目连续三年落选。应该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只是赵本山刚刚出道的年代,他要在八十年代大红大紫是比较困难的。为什么?因为八十年代是中国文艺界英雄辈出的年代,在群星熣灿的时期,赵本山还显不出太大的光芒。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化艺术最活跃的时代。经过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压抑,中国上上下下都对政治化、概念化的文化艺术风气深恶痛绝。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从高级领导到普通百姓,没有人不讨厌那些“假、大、空”的文艺作品。被压抑了多年的文学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一时喷涌而发,中国文坛一派生机。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那是一个冲破桎梏的年代。文学上,张贤亮、丛维熙、梁晓声、张抗抗、王安忆、莫言、叶辛等一批小说家如俊彩星驰,照亮夜空。北岛写出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铭”这样的惊世名句,中国的新诗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雷抒雁的长诗《小草在歌唱》呼喊着“如果正义得不到申张,红日,永远不会出现在东方!”令全中国人民热血膨涨。戏剧舞台上已经出现了《绝对信号》这样的小剧场先锋戏,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演了《权与法》这样今天看来剧名醒目的大型话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报春花》中,主人公李健说到:“解放三十年啦,我们的国家还是这样的落后,我们的人民还是这样的贫穷,我们,我们坐得住吗?”时,全场观众报以长时间的热烈鼓掌。那时的艺术家,因为长期和群众生活在一起,深深扎根在群众之中,和人民心连心,所以能够了解群众疾苦,敢于喊出人民的呼声。电影界张艺谋、陈凯歌拍出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红高粱》等令人耳目一新,并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电影。在全国美术展览中,罗立中的《父亲》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参观者。袁运生、陈丹青、王明明等己初露头角。不再举例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界“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时代。在那个年代,赵本山尽管已经初显个人的天分,他的泥土气的表演也给观众带来了清新气息,很受观众的喜爱,但在那个中国文艺界群雄遂鹿的年代,他还显不出有多么超群。
赵本山一夜走红于1990年的央视春晚小品《相亲》,从那一年起,赵本山年年出现在央视春晚,整个九十年代,是赵本山功成名就的年代。1991年的《小九老乐》,1992年的《我想有个家》,1993年的《老拜年》,这些小品,题材取自普通老百姓身上的小人小事儿,以赵本山和赵本山团队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熟悉,这些没有政治风险,又充满生活气息的节目,立即被官员和百姓同时接受。
这是中国九十年代文化艺术的生存法则,当时还有一位大大的名家,名气不在赵本山之下,他就是汪国真。当八十年代的矇胧诗人纷纷隐退之时,当以诗歌当作匕首的出现危险时,汪国真以淡淡的小资味儿横空出世,一时间填补了缺诗的空间。今天的年轻人恐怕都没听过这位在九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诗人。汪国真的诗,在当时受到青年的追捧是那个时代的特点,汪国真的诗没有一点儿"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铭“这样的撞击人心灵的思想,也没有“黑暗给了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这样的尖刻指向。汪国真写的是:“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这样浅显易懂的诗句,似乎可以让激愤的青年温顺下来,于是,汪国真受到举国上下的追捧。
这就是中国九十年代初的文坛,它不需要深刻,不需要激烈,甚至可以说,那个时代需要笑声、需要平庸,需要用笑声让人们忘掉冲动,需要用平庸平抚人们的神经,需要把人们引导到平和中去。赵本山表演的小人小事,家长里短,今个儿相亲,明儿个跳舞,乐乐呵呵,贫嘴瓜舌,正适合那个时候的需求。赵本山的走红,就是生逢其时了。
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席卷而来,各行各业都以发家致富为荣,全民经商成为一股潮流。八十年代那些曾经不安分的青年,这时叹了口气说:“只想着个人发财,其实没什么不好!管那么多干吗?”关心国家大事容易惹事生非,不如自己赚钱还光荣,成为新的社会思潮,演员走穴挣钱成为最光彩的事。而上了央视春晚,一年的穴就拿下来了,是当时中国演艺圈相当多的人的共识。所以,拼命挤进春晚差不多是当时中国演艺人士的共同梦想。而稳坐春晚小品头把交椅的赵本山,自然是演艺界的榜样。
应该说,即使在那个年代,在改革开放中被唤醒的文学艺术家,还带着八十年代的冲力,不断发出内心的呼喊。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作家的深刻思考的代表作。张艺谋于1992年拍出电影《秋菊打官司》,是为中国法制建设的一声呼喊。在这个时期,赵本山在春晚上的小品《牛大叔提干》、《三鞭子》、《拜年》等,都直指当时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在《牛大叔提干》中,当看到乡政府有钱请客大吃大喝,没钱给小学校买几块玻璃时,赵本山以牛大叔之口骂道:“扯蛋扯蛋!就是从这儿来的呀!”这句话成为当年人们的口头语,这是赵本山的春晚小品中最闪亮最有价值的火花。
但是,很快很快,这一时期很短很短就过去了。
进入21世纪,赵本山的小品进入大忽攸年代,从2000年的《钟点工》,2001年的《卖拐》,2002年的《卖车》,一直到2009年的《捐助》,十年中,赵本山的小品的思想锋芒一年年减退,由原来还敢讽剌一下儿乡、镇小干部,揭露一下不正之风,到全面拿普通老百姓开涮。社会上对于赵本山的表演低俗的指责一天天多了起来。而就是在这个时候 ,赵本山却迅速成为中国文艺界最红的明星,他年年上央视春晚,全国各地以请到赵本山到场演出为荣,他高调设堂收徒,逐渐打造成一个赵本山小社会。他的刘老根大舞台不断扩张,一直开到首都北京,他由买豪宅到买飞机,令所有的中国艺术家只能望其项背。此时的赵本山,已经在中国的文艺界一骑绝尘。
在那个年代的一次全国文联代表大会上,一位领导说:“现在是中国文艺界最好的时期,没有之一。”在座的代表一个个无言以对,应该说他们都是这个时期的受益者,但他们知道,文艺界最好的时期的标志应该是出人才,出作品,走正路。人们很难说出来21世纪第一个年代,中国出了什么经典的传世之作,出了什么有巨大影响又为中国人民喜爱的人才,也没有人能说清楚,文化体制改革之路下边该怎么走。21世纪第一个年代,中国文艺界最大的人才就是赵本山,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赵本山的小品,最被鼓励的路是赵本山的名利双收之路,从这一点上来说——确实没有之一。
在这样的年代,赵本山的高调行事就有了底气。从21世纪开始,中国文艺界席卷文化体制改革之风,对于剧团来说,改革就是转企改制。国有剧团要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以前由政府的文化局管理的事业单位,转为要上工商局去登记注册的企业。艺术家全部成为企业员工。这一决定本意是要解决政府对文艺团体的经费扶持渠道问题,可是因为操之过急,引起了全国几十万从事文化艺术事业的人的恐慌,他们对这一决定,很不理解,很不情愿,很不适应。干了几十年的革命事业,怎么以后不是事业而是商业了?最不能理解这一举措的应该是各个剧团的领导,因为他们太知道让剧团彻底进入市场是不可能的事。以中国对文化意识形态的把控,怎么可能让剧团根据自己认定的市场需求排戏?除非今后剧团排什么,演什么不再有人审查了,不再有什么限制了,这可能吗?所以,剧团转企改制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尽管有关部门严厉地制定了“时间表和线路图”,可是他们也知道。这样“牛不喝水强按头”是不行的。
就是在这个时候,赵本山剧团横空出世,大把大把地赚钱,有关部门发现,赵本山的经营之道,可以成为要求剧团走市场经营道路的典型——赵本山没要国家一分钱(待考),养活着几百人,收了十几个剧场,还成为大富翁。赵本山一个农民都做得到,你们为什么做不到?在新世纪,赵本山就是全国剧团可以推向市场的一面旗帜,成为剧团在市场中能够生存的榜样。这个时候,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对赵本山宠爱有加。赵本山确实有点儿澎胀搂不住火,公然在在央视采访中说出:“高雅就是装。”这样即无知又张狂的话来。然而,赵本山头顶上有大大的保护伞,有些人不服也没处说去,有些人则随风打旗,表示紧跟。像肖鹰教授这样敢于直言赵本山有低俗表现的学者的意见,丝毫撼动不了赵本山的地位。
历史进入到21世纪第二个年代,赵本山只上了2011年的春晚,演了一个《同桌的你》,以后再也没有在春晚上露面了。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因为政府和国企包场的减少,效益也大受影响。
在当前的形势下,反腐败,走群众路线,成为全国人民衷心拥护的举国行动,追求高雅,回归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成为新的潮流。文艺界如何在新的年代里走上正轨,成为当前全国人民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形势下,赵本山何去何从,又成为新时期中国文艺界的关注点。
不要以赵本山没参加个会就过度的神经过敏,中国话剧界一个参加会议的人也没有,难道中国话剧界全部出问题了?不是吧?
况且以赵本山的聪明,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是必然的,接着火下去,可也说不定。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中国一句老话。且看下一个三十年,中国文艺向何处去。

symic(2014-11-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