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县历史,其间“为官斯土者殆不下下r数百人”,然于年代久远,见于旧志记载的却廖廖无儿,其中循良著绩,兴学疗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种种善政之清官有之,离任时百姓攀辕卧辙,送之远郊,而后立德政、去思碑怀念;平庸无作为者更有之,贪官污吏更足不乏其人。
汉、唐、宋代
刘 陶 字子奇,颖川定阴人,汉桓帝时为顺阳(今淅川辖地)长,县多奸猾,陶到官宣募吏民:有气力勇猛、能以死易生者,不拘亡命奸臧,于是剽轻剑客之徒过娄等…卜余人,皆来应募,陶责其先过,要以后效。使各结所厚少年得数百人,皆严兵待命,于是复按奸宄,所发若神,后以病免。吏民思之,歌之曰:“邑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其德泽人民之心也深矣。
孟威 字颜,平昌人,唐肃宗时为临湍县令,威至临湍,户不满百,为政七月,尽室而归者千余家,重建厅事廨舍,左补阙李华为之作记。
雍方贤 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知内乡县, “县民犷猾,轻逐宪纲,狱罪囚多病死者,或见鬼怪为厉。方贤以仁恕化民,病者药之,瘠之补之,多获保全,系囚无淹滞,狱禁屡空,邑以治安。”
金代
元好问 字裕之,太原忻州(今山西)人。七岁能诗,从郝大挺学,六年即学成,赴礼部秉文,见而异之。金兴定三年(1219年)进士,正大三年(1227年),由镇平调内乡令(县治在今西峡县城)。元好问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劳抚流亡,边境宁谧。其间丁母忧回家守丧,旋回内乡,寓居白鹿原,结茅舍于菊潭之上,额日“新斋”。正大五年(1229年)服满补南阳县令。元好问是金元时期文坛巨匠,著有《遗山集》,在内乡留有大量诗篇,著名的有《宿菊潭》、《内乡县斋书事》等,从这些诗文中都体现了他忠君爱民,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元代
潘 逵 山东东郡人,元大德八年(1304)为内乡县尹.
“始建厅堂廨舍”,初具公署雏形。
孛罗答失 蒙古人,天历元年(1328)监内乡县事, “明敏聪惠,政平讼理,同内乡王知县(佚名)捐俸修学宫,置学田,建立堂庑,生徒乐育。内乡自徙县以来,学校始备于此。”
《内乡通考·论日》(以下简称论日): “崇重学校,为政第一要务,孛罗答失如此,岂寻常俗吏所可及哉!
明代
史惟一 陕西洋县人,洪武元年(1368)知内乡县。“时天下甫定,邑事废坠者,惟一多所修举(重建县衙,修建学宫),在官勤慎仁
恕,吏民悦服,祀名宦。”
论 日 知县者,一县之事皆当知也。知弊,则必除弊;知利,则必兴利。史惟一修废举坠,真无愧知县之职哉!
胡 恪 山东高唐州人,永乐元年(1403)知内乡县。“律己守法,民安事集,擢河南按察司佥事,祀名宦。”
论 日 官不守法,由不律己。胡恪律己守法,民所以安,事所以集也,崇祀名宦岂偶然哉!
清代
胡养素 北直(今北京北)人,贡士,顺治初年(1644)知内乡县。年逾古稀,道德高尚,颇有爱民恤孤之心。时,清朝初主中原,到处兵荒马乱,驿递疲软,时常遭敲诈勒索。甚而有殴打驿丞,抢走马匹的现象发生。胡为减轻人民负担,申请上宪,本奏朝迁,蒙皇上恩准,特镌刻《恳恩怜恤碑》一通,明书圣谕旨意,若有违者,究查严办(碑现存大门外)。顺治三年(1646)李自成余部攻内乡城,胡战死。
陆登甲 辽宁锦州人,国学生,顺治三年(1646)知内乡县。“安集还定,招抚流离,时南方未平,多兵事,登甲百计应饷,不苦孑遗,士民德之,历官两淮都转盐运司运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