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杂谈

家乡区县: 广东省湛江市

本来这篇观后感前几天就应该写的了,但自己的拖延症又犯了。一直拖了好几天了。

这篇小说主线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小说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还对阿富汗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深刻的反映。这部小说在评论界获得广泛好评,但同时也在阿富汗国内引起巨大的争议。

从小阿米尔和哈桑就是很要好的朋友,但阿米尔是少爷,哈桑是仆人。阿米尔性格软弱,被欺负也不敢还手,都是哈桑站出来帮助阿米尔。阿米尔从小就有写作天赋,斗风筝也非常厉害,哈桑追风筝却也是相当厉害。从小哈桑对知识非常渴望,但没机会上学,只能听阿米尔讲故事,但阿米尔却常常捉弄他。哈桑也是最了解阿米尔心里想什么的人。对阿米尔自始至终都非常的忠诚,甚至可以说溺爱。有一天他们在街上碰到了阿塞夫三个,还有两个是他的跟班

,阿塞夫是非常坏的小混混,比较崇拜法西斯希特勒的人,而且还有恋童僻,是个同性恋者。阿塞夫三个想欺负他们,但最后还是哈桑把弹弓对准了阿塞夫,最后得已逃脱。但也为后来埋下了伏笔。阿米尔从小就对父亲很崇拜,希望尽自己一切的努力去得到父亲的认可。就在有一次的斗风筝大赛中,阿米尔割断了最后一个对手的风筝。获得冠军,哈桑去追那只掉落的风筝,因为哈桑承诺过。但哈桑终于拿到了风筝,却在小巷碰到了阿塞夫,阿塞夫叫他拿风筝出来,哈桑不给。三个围着哈桑,阿米尔赶到现场,但只是在死角偷瞄着,不敢出去。目睹了哈桑被殴打,被阿塞夫强暴的场景,自己却

不敢出去。最后哈桑还是把那只风筝给了阿米尔。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兑现了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阿米尔心中充满了悔恨,愧疚,不敢面对哈桑,尽管哈桑想尽一切办法想修复和他的友情,但阿米尔却有意远离,不敢面对哈桑。最后还想尽一切办法赶他走。把钱和手表放在哈桑房间,认为这样父亲就赶他走。他父亲最反感的就是盗窃行为,认为哈桑盗窃肯定就是不可原谅了。哈桑知道阿米尔想赶他走,所以就承认了是他偷的。但他父亲却原谅了哈桑。但哈桑坚决要走,和他父亲阿里说了一切。阿里就带着哈桑离开了。阿米尔也觉得愧疚万分。后来由于战争原因,阿米尔父亲带着阿米尔去了美国,阿米尔也在美国找了一个阿富汗的女人结婚。在那边安居乐业,工作家庭都过得很幸福。但就在这时阿米尔父亲的朋友拉可辛叫他去巴基斯坦一趟,拉可辛也是从小就帮他当朋友看,并鼓励他写作的人。拉可辛也生病了,于情于理都过去。过去拉可辛也跟他说明了一些不知道的隐情。原来哈桑一直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哈桑也结婚了,生了个儿子,但哈桑夫妻两个死在了塔利班统治下。剩下了一个儿子在阿富汗,希望阿米尔可以去带他儿子过来生活。阿米尔经过了万分的挣扎,最后还是去了,因为这是他最后的一次救赎之路。但刚好哈桑的儿子就在了阿塞夫手里。阿米尔和阿塞夫决斗,但都是挨打的份,最后还是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用弹弓射了阿塞夫眼睛,所以两个得以逃脱。最后还因为阿米尔承诺了索拉博,说不再送他进恤孤院,但由于移民去美国的困难性,所以想通过送进恤孤院再进行合法的收养,但索拉博一想到要去他这辈子都不想去的恤孤院,又觉得阿米尔欺骗他,最后在卫生间自杀,幸好抢救了过来,要不然阿米真的是悔恨终生了。

最后他们都去了美国,但索拉博一年都没和他说话,最后说话还是因为斗风筝。

这篇小说每个情节都写得很好。触动很多,震撼的地方也多。

素之枫(2014-11-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