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秋收过后,是广东化州官桥镇农民最休闲最快乐时光。当地中火嶂一带村民,在村边田头搭起草棚,跳起原始粗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舞蹈“跳花棚”。表演者穿着古代服装,戴着怪异面具,手持斧头、镰刀、锄头等道具,在锣鼓号角伴奏下,边唱边舞,抒发“驱邪除恶,物阜民安”的喜悦心情。每到“跳花棚”表演日子,吸引了四邻八乡村民扶老携幼前来争睹为快,盛况空前,成为粤西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化州“跳花棚”,当地人俗称跳棚舞,于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传入,经不断的改良及提炼,与当地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古朴浓郁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舞蹈,数百年经久不衰,一直流传至今。“跳花棚”用竹子稻草在田头村边搭起草棚,挂上大红灯笼及鲜花,演员少则十多人多至百人,饰以“七十二贤”及各种花草。跳棚舞有固定的演唱台本,分为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秀才、后生唱歌、锄田等十八场,大多以农事耕作、男女爱情、生活情趣为主题,祈求来年生活太平、丰调雨顺、五谷丰登。
“秋光好,跳棚舞,庆丰收,邪恶无。”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化州“跳棚舞”进入全盛时期的写照。每逢秋收之后的农闲季节,化州官桥中火嶂一带处处搭起草棚,锣鼓一响,号角一吹,村民纷纷穿上艳丽的古装、戴上面具“跳花棚”,大众同乐庆丰收,盛极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农村的文化生活呈现多元化,化州“跳花棚”一枝独秀的风光不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更是陷入了历史的最低潮,难觅其芳踪,面临着失传的威胁。
为了传承“跳花棚”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奇葩,化州政府及文化部门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一批骨干村庄排练“跳花棚”,并在化州艺术高级中学开设培训班,吸引了更多的年青人喜爱这一传统艺术,让“跳花棚”重放异彩。
春华秋实。二00五年,由化州艺中表演的“跳花棚”荣获广东岭南民间艺术汇演金奖;二00六年,化州“跳花棚”列入国家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有关专家确认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