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清涧之高家洼塬—《沁园春﹒雪》
陕北高原雪景
清涧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早在1927年10月12日,由共产党人唐澎、谢子长率军举行了著名的清涧起义,成为西北地区我党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也是全国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我党组织的第三次武装起义。红色的火种播洒在清涧,清涧成为仅次于江西瑞金的老红军最多的县。毛泽东在东征(1936年)和转战陕北(1947年)间曾两次来清涧,在7个村庄战斗和生活过27个日日夜夜。清涧距革命老区延安仅100多公里的路程,与延安老区紧密相连,是一片红色圣土的延伸。
红色的革命资源为清涧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本。高家洼塬亦即其中之一。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党中央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与西北红军胜利会师。12月到达瓦窑堡,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组成了由毛泽东亲自率领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挥师从瓦窑堡出发,途经延川境内,于2月4日傍晚来到我县双庙河村。2月5日(古历正月十三)毛泽东到达高杰村镇袁家沟村,当晚下起了一场瑞雪,翌日,毛泽东带着随行人员,踏着积雪,亲自到黄河岸边察看地形,了解渡口情况,准备挥师东征。
在登上高家洼塬时,毛泽东只见中华母亲河被冰雪所封,静卧自己的脚底。四周山山相连,起伏不断,极目远眺,一片苍茫,皑皑白雪如一件素衣,紧紧包裹住多姿的大地,此塬地势开阔,很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既是领袖,又是诗人的毛泽东的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他游目骋怀,任思绪飘荡,在满眼的银白的山峦中,望尽了祖国秀美的山川,在满腹涌动的思想里,横贯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无限的革命豪情油然面生,他脚踩高原,居高临下,仿佛看到了一个分外妖娆的崭新世界,那是自己亲自率领人民创建的世界,古代的智者英雄根本无法见识今朝的风流,一代伟人的情怀和开阔的高家洼自然境界相吻合,于是诞生了雄视千古、气壮山河的《沁园春﹒雪》。
当天夜间,毛泽东又返回到驻地——袁家沟村,在一个小书桌上、煤油灯下正式完成了这首千古绝唱。在这个神奇的袁家沟小山村里,伟人毛泽东住了16个昼夜。这个村先后走出共和国的4位省委书记、8位省部级以上干部、70多位县处级以上干部。2月20日晚,红军抗日先锋军在高家洼塬下面的辛关渡口强渡黄河成功后,21日早,毛泽东和红军总部机关离开了袁家沟,之后在我县高杰村、高家洼、辛关房儿沟小住,于2月23日早,乘木船在辛关渡口渡过黄河,踏上了艰险的东征征途,周恩来总理也于当天在此渡口过了黄河。
1945年9月,毛泽东应蒋介石邀请,赴重庆谈判时,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手书此词以赠,后又在《新华日报》上首次公开发表,立刻轰动山城,轰动中外,毛泽东词的大境界、大气魄令蒋介石汗颜,可以说从精神上彻底摧毁了蒋介石,展示出一代伟人如海一般开阔的胸襟,如天一样高远的志向。该词成为旷绝千古的惊天之作。
毛泽东共9次手书此词,我县曾见3次手书。
高家洼塬因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的出现而闻名。如今,常常有文人骚客登临此塬,感悟到伟人当年的情怀,那种壮阔之景确能荡尽心中的一切,让人心生天地万物主宰的豪情。高家洼塬确是黄土高原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条黄河顺塬根流过,一年四季吟唱着不同的曲目,其情其景变幻不定,唯有那份壮阔不变,高家洼塬应比滕王阁、黄鹤楼更具魅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