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亭汉墓

家乡区县: 郑州新密市

打虎亭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市西南6公里的新密市,是全国最大的汉墓之一,东西两墓并列,距今已有1800多年。这是两座东西并列的大型东汉墓。西为画像石墓,东为壁画墓。两座墓都有长而宽的斜坡墓道。两墓相距约30米,墓室建筑形式和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用巨大的石块和大青砖砌券而成,规模宏伟。墓壁保存有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石刻画像和壁画。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分七室,总长25.16米,宽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铺煤,厚0.5米。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风格独特。东墓规模略小,壁画多是模拟墓主生前的庄园生活,有收租、坐厨、迎宾、宴饮、舞乐和百戏、相扑、车马出行、侍女图等。该墓于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市西南6公里的新密市,是全国最大的汉墓之一,东西两墓并列,距今已有1800多年。这是两座东西并列的大型东汉墓。西为画像石墓,东为壁画墓。两座墓都有长而宽的斜墓道。两墓相距约30米,墓室建筑形式和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用巨大的石块和大青砖砌券而成,规模宏伟。墓壁保存有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石刻画像和壁画。 打虎亭汉墓墓东为画像石墓,墓主人是汉弘农郡太守张德,字伯雅,河南密县人。墓西为壁画墓,墓主可能是和张伯雅有亲属关系的人。这两座汉墓的内部建筑形式和结构基本相同,墓壁均绘有色彩绚丽,内容丰富的石刻画像和壁画,它们给研究东汉时期中原地区民生风俗的专家们留下了重要的线索。

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景区占地面积3300 0平方米,是号称“中华第一”的中国目前最大的东汉墓。汉墓由一座画像石墓和一座壁画墓组成,两墓东西并列,相距约30米,均用巨大的石块和大青砖砌券而成,规模宏伟巨大。墓内分别雕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图象和绘制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画,堪称中华汉代雕刻绘画艺术的博物馆。画像石墓通长26.64米、宽20.68米、高23米。墓内以“减底阴刻”技法雕刻的画像石线条流畅、飘逸,很具有现代线描神韵,画面雕刻布局合理,富于层次。

包括了东 汉时期人们生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犹如一副活生生的东汉风情画卷。其中的《制作豆腐工艺图》表现了东汉时期人们制作豆腐的完美过程,在国内绝无仅有,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豆腐的记载。壁画墓通长19.8米、宽18.4米、高15.2米。墓内大量的以朱砂,朱膘,石绿,石黄,黑墨等矿物质颜料绘制的彩色壁画,距今已有1800多年,但仍色彩艳丽,鲜亮如初。其中的《宴饮百戏图》是壁画中的精品,长7.3米、高0.7米,熟练的运用了平涂着色的技法,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现已成为中原旅游区的重要参观点之一。

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分七室,总长25.16米,宽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铺煤,厚0.5米。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风格独特。东墓规模略小,壁画多是模拟墓主生前的庄园生活,有收租、坐厨、迎宾、宴饮、舞乐和百戏、相扑、车马出行、侍女图等。该墓于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画像石墓长近27米,宽近21米。中室顶高6米多,墓壁雕刻画像近200平方米;分六室,由前室、中室、后室及东、南、北三个耳室组成。后室是放置主人棺椁的地方,中室西部为祭台,放置着石几、石案。其余各室内壁与甬道、石门,都有丰富瑰丽的画像石刻。甬道及前室刻有《迎宾图》,南耳室、甬道两壁刻有《车马图》,南壁刻有《收租图》,在耳室刻有《庖厨图》。壁画墓长近20米,宽18米多,中室顶高6.7米。墓内彩色壁画190多平方米。除后室外,其余各室都画有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壁画。

在中室的南壁绘有大型的《车马出行图》,中室北壁绘《宴饮百戏图》,尤其是《相扑图》,使日本现代相扑找到源流。画像石墓由前室、中室、后室、东南北三个耳室组成。各室内壁与甬道、石门均有内容丰富、瑰丽多彩的画像石刻。

各室以墓门雕刻最为精致。石门中央浮雕铺首衔环,四周阴刻云气缭绕,在云纹中间刻有各种珍禽异兽和人物等。墓门四周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组成的花边图案,雕刻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画面构图精细,布局合理,富于层次,整个石门显得壮重美观。

东耳室刻《庖厨图》,其中有杀鸡宰鸭,杀牛宰猪,负薪烧火,汲水酿酒,煮肉烹鱼等画像。

《宴饮百戏图》这是一幅长7.3米,高0.7米的巨幅壁画。画面的上边绘彩色帐幔,其下绘百戏图。画的西部绘红地 黑色幄幕,其前绘有大案,案面绘朱色杯盘。案帝国坐二人,身着长衣,似为墓主人宴饮图像。

幄幕两侧各绘四个衣着不同的侍者,案前绘有跪、立的人像。画面上下两边各绘一排贵族人物,他们身穿各种不同色彩的袍服,跽坐于席上,宴饮作乐,观看百戏。图中绘有跳丸、盘舞等多姿献技的百戏图像。《宴饮百戏图》,画面宽广,构图严谨,线条苍劲有力,色彩富丽,人物众多,并熟练地运用了平涂着色的技法,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不多见的。从画面上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以及匠人们的高超技艺。

《宴饮百戏图》,画面宽广,构图严谨,线条苍劲有力,色彩富丽,人物众多,并熟练地运用了平涂着色的技法,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不多见的。从画面上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以及匠人们的高超技艺。

汉代是一个讲究厚葬的年代,所以在郑州范围内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汉朝墓葬,但从规模和豪华程度上,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打虎亭汉墓的。在已经发掘的两个墓葬中,墓内分别雕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图像和绘制有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画,墓室的室内面积也都超过了100平方米,墓室的 结构和现在楼房中的四室两厅极为相似。 最为珍贵的是,在打虎亭汉墓中还有精美的石刻画像和绘艺高超的彩、墨色壁画。画像内容包括了东汉时期人们生活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犹如一幅活生生的东汉风情画卷,有烤肉串时的烟熏火燎,有宴请宾客时的热闹,有相扑运动员的剑拔弩张。其中的《制作豆腐工艺图》表现了东汉时期人们制作豆腐的完整过程,在国内绝无仅有,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豆腐的记载。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也发现了许多汉代的壁画墓,但能像打虎亭一样如此完整地反映当时生活的墓葬还不多见。墓顶土堆高达10米

在郑州通向登封的公路上,过新密市区不远,就可看到路南有一高达10米的大土堆,这就是打虎亭汉墓的位置。

打虎亭汉墓其实是两座东西并列的大墓,是1959年发掘出来的,年代是距今1800多年的东汉时期。西边的墓内因为有大量的石刻画像,所以又被称为画像石墓;东边的墓内因为有丰富的彩、墨色壁画,所以又被称为壁画墓。

承诺╭ァMeak(2014-11-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