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奏响为民务实清廉最强音(三)

家乡区县: 咸阳市秦都区

沉下身子 开门纳谏

——聚焦“四风”深入查摆,真听意见听真意见

“问病”于群众,“求医”于基层。

全市各级党组织,从一开始就坚持活动敞开大门、干部敞开胸怀、群众敞开心扉,突出问题导向,以问题整改开局亮相,以问题整改注入动力,以问题整改交出答卷,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成为聚焦“四风”、认识问题、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早在2013年,市委就按照省委要求,大规模、长时间地组织开展了“访百企、进千村、入万户、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连续5个多月,市县镇三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包抓1个镇办、1个村、1户企业、1个社区和1所学校,坚持“五进四清”和“六个结合”,蹲点调研,摸清实情。同时,由市委常委牵头,成立了基层党建、信访维稳、改善民生、社会管理、反对“四风”等5个专题调研组开展专题调研,为教育实践活动前期预热。

2014年1月,市委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建立市委常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的通知》,对市级领导在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下基层征求意见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怎样在基层听到最真实的声音?怎样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怎样通过活动的开展更好地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更好地推动发展?这些问题萦绕在市上主要领导心头。

4月15日、5月8日,市委书记姜锋轻车简从,不打招呼先后来到礼泉县叱干镇三河村、永寿县监军镇民丰村蹲点调研。连续几天的蹲点调研时间里,姜锋深入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群众,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面征求意见建议,倾听大家的“心里话”,认真思考解决存在问题的良策,并对县、镇、村三级进行分类指导,督促解决问题落实。

“总书记讲‘要接地气’,接了地气,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说百姓一样的话,吃百姓一样的饭,说实话、办实事、反映实情,久而久之,作风就扎实了。”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乔军在礼泉县昭陵社区前山村蹲点调研时的《民情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

其他市级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深入最偏远最穷的村子,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亲自记写谈话记录,亲自梳理汇总意见,多次深入联系点、包抓点和分管的部门单位,听取意见、指导活动开展。市级领导依靠群众每人至少查找班子和自身“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5条以上,干部群众说出了许多掏心窝子的话,提出了许多尖锐问题,引发了深刻的反思。

“走下去”请教、“请上来”倾听、“派出去”走访、“多途径”征询……一时间,全市党员干部进农家、进社区、进企业,听民声、察民情、理民事,步伐铿锵。

“听得到意见,才能找得到问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认真聚焦“四风”问题,认真对照“四面镜子”,对照焦裕禄精神、对照“三严三实”要求,坚持“五必见”,严格按照市委提出的听取意见必须与“两代表一委员”见、与离退休老同志见、与民主人士见、与服务对象见、与信访户和贫困户等弱势群体见的要求,通过座谈会征集、书面征集、谈心征集、调研征集、登门征集、媒介征集、服务窗口征集、设立行风监督员征集、接待日征集等9种途径,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集体议,以真诚的态度广泛向社会各界和群众征求意见建议,确保做到征求对象全覆盖。同时,还成立了市委常委会党员代表监督小组,收集、反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对市委常委会班子及其成员在“四风”方面的意见建议,全程接受党员群众评判。

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形成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的征求意见网络,全市共征集意见建议6类4454条,基本做到了把问题找出来找准确、把毛病号准脉诊断清。

“过去干部一杯茶、一张报,坐等群众上门找,现在干部驻村、领导蹲点,从市上的‘大书记’到乡上的‘小干部’,都进村入户,看真情况、听真意见,实实在在办好事解难事。”真开门、开大门,虚心听取意见建议的诚意,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信任和广泛积极参与。

niceACE(2014-11-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