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区在引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注重培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成了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首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少数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走进这家集蒙中药研发、蒙中药材种子驯化研究以及药材种植、蒙中药饮片加工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天奇中蒙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一块块与科技创新有关的奖牌映入眼帘,自公司成立以来,“天奇制药”一跃成为地区行业翘楚。在蒙药生产车间,隔着透明的玻璃窗就能看到蒙药丸剂从药粉到包装全过程。“过去蒙药药粉的均一性很难控制,公司通过技改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行政部经理王鑫说,“不仅如此,公司还在厂区建立了光伏发电站,白天使用光伏电,夜间使用正常电网供电,这不仅起到了节能环保的作用,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近年来,该公司通过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由2011年的20%上升到28%,销售收入保持在25%以上的增长。 天奇中蒙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只是红山区加快工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步伐的一个缩影,和天奇公司一样,赤峰东黎绒毛制品有限公司也成功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是以经营山羊无毛绒、羊绒服装、羊绒围巾为主的港、澳、台合资企业。公司现拥有总资产2.2亿元,员工600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年加工羊绒500吨,生产羊绒衫50万件、羊绒围巾30万条。 走进该公司的风吸式自动化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一台台大型机器旁忙碌着,一袋袋白色的编织袋堆积在车间旁边。“为了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公司自主研发了这台风吸式自动化羊绒联合分梳机,过去像这样一个分梳车间要35人到40人才能完成生产,现在公司通过技术改造仅6人就可以完成。”公司副总经理程小虎说。 现如今,经过多年的经营,东黎公司严把质量关,重合同守信用,广拓筹资渠道,不断扩大生产经营,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和经济效益。 走进赤峰焱邦锅炉工业有限公司,耳畔传来“当、当、当……”的锤音,在生产车间,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年公司通过和国内大中院校合作获取了囊式回料系统、U型分离器、循环流化床锅炉用旋翼式风帽、低倍率内循环流化床锅炉全自动灰循环、内循环流化床锅炉全自动水冷除渣等多项技术专利。目前,公司已成为自治区唯一一家具有国家A级锅炉制造许可证的装备制造企业,具备2级锅炉安装、改造许可证和维修许可证、BR1级(第一类压力容器,第二类低、中压容器)设计许可证和制造许可证,并通过了ISO9001体系认证。 科技创新之于红山区工业而言,不仅是企业战胜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法宝,更决定着该区经济调整、转型升级的成败。上半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4亿元,增长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增长11.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4亿元,增长3.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5元,增长10.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50元,增长13.2%,五项指标总量均居全市第一,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红山区“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