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做年”风俗

家乡区县: 深圳市宝安区

春节,深圳当地人称作“做年”。

做年的一个“做”字,道出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涵义,它既包括“过新年”、“贺新年”的意思,又有一层“做”——忙碌的愉悦,无论是广府人、客家人,还是潮汕人,在忙碌中享受过年的热闹和欢乐。

早挑“年活水”

大年初一,新年之始,这是民间最为重视之日。新衣、新鞋、新帽,面貌一新,甚至连喝的茶水都要新鲜煮泡。早时深圳的妇女起得特别早,去井口河边挑满一缸水,取“新水活力”之意。隔日茶、水全倒掉,重新煮一壸开水。如今城乡用上自来水,还是有人清晨上梧桐山、羊台山取山泉用作沏茶煮饭煲汤用。

“新年流流,唔瞓(睡)懒觉。”这一天,全家都起早床,起床之后不能再睡,否则穷困一辈。漱洗完毕,向家中父母长老问安:“新年早晨!”然后一家吃煎萝卜糕、芋头糕和猪骨菜干粥等早点。这天忌扫地,庭院门口满地炮仗衣屑也不能扫,让它红旺下去;有垃圾不去倒,怕倒掉财运。如有果皮、瓜子壳、糖果纸屑,要包好放在床底“聚财”。大年初一不进菜园摘莱,更不能挑尿桶去浇菜;不赤脚,不讲不吉利的话,更不许讲粗话,骂人打人;挨打骂的人会“衰”,骂人的人也会口烂舌生疮。

广府人“抢花炮”

除夕夜零时一过,踏入大年初一,家家打开大门,说“开门大吉”!上世纪八十年代禁放鞭炮烟花前,家家户户点燃爆竹,争相“抢头炮”,你放一万头(响),他放三万头,我家更放五万头,一时村村鞭炮齐鸣,烟花升空,震耳欲聋,持续几个小时。到天亮时,再次响遍鞭炮,此起彼伏,高潮迭起。开门出去,大街小巷炮仗红屑铺地,为节日增添不少气氛。近年大气污染,阴霾日益严重,人们过年才理性选择了不放烟花爆竹。

福田、南头、西乡、沙井、松岗、公明的广府人,把这种“抢头炮”又叫做“抢花炮”,旧时由村太公赏田的款项或会社筹款,买来一批炮仗,其中一捆最大的20或30万头(响),年初一凌晨在村里的空地燃放,谁能抢到中间这个炮头,而让它不燃爆,谁就是能人、村中英雄,顿获村人喝彩和长老奖赏。抢得炮头的人,赢得个好彩头。

宝安西乡地区还流行“抢炮”、“领炮”、“还炮”的大型民俗活动。每当燃放的箭炮冲天,带有编号的炮花从天降落时,人们如潮水般涌至炮花落地处,争抢带有编号的炮花以求大吉大利。后来这种抢炮习俗发展在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举行,西乡八乡村民在西乡河的沙滩上(现西乡戏院处)云集,旌旗飘展,鼓炮齐鸣,抢到带有编号花炮的人,可到北帝庙领到与炮花编号相同的一幅画有北帝画像的双面玻璃镜抬回家供奉,以求来年吉利。至次年二月二十八日,又把北帝“镜画炮”抬回庙,名为“还炮”。此俗曾中断数十年,近年恢复,形成“飘色巡游”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

Abbyabbie(2014-11-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