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嵘轩(1887-1967),原名金桐熙,又名金嵘,浙江瑞安林垟人。幼时父母双亡,姐妹见弟六人辗转寄养于亲族家中。稍长,人私塾读书。启蒙老师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学者金晦。
1906年初,东渡日本求学。先在日本东京东亚日语预备学校、弘文书院,后进日本东京数学馆学习。1911年冬,因病休学,回故里休养。1913年秋,复学。翌年,进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院读书。 1921年4月,学成归国,在瑞安与同里周予同、李笠等联络青年知识分子,创立“知行社”,进行教育普及工作。不久,受聘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兼任省立第十师范学校教职。十师并入十中后,任师范部主任,后升为校长。他主张名师兴学,培育良才。在他的提议下,学校名师云集,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就在这时到校任教。
金嵘轩笃信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鼓励学生革命。1924年秋,他毅然邀请刚从苏联归国,受中共中央指派来温发展党组织的校友谢文锦到校演讲,在广大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当时校内文艺团体“血波社”的中坚分子金家济,深得金嵘轩的赞赏,并为他更名为“贯真”,鼓励他永远贯彻真理。是年冬,金贯真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成为浙南党早期的杰出领导人和红十三军创建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金嵘轩为温州中学校长。1956年1月,温州人民推选他任副市长。先后兼任温州市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温州师范专科学校首任校长,当选为浙江省第一届人大代表,温州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二、三届常务委员,民盟温州市委主任委员,民盟省委副主任委员。
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沉重地打击了他。他曾发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感慨。1967年4月,病重,10月9日与世长辞。对于他的逝世。后学者无不深表哀悼。正如他的学生,历史学家夏鼐在挽联中所表达的:“绛帐追思,春草池塘犹昨梦;素帷遥奠,燕山瓯水共含悲。”在台湾的门生故旧闻耗深为悲动,齐聚台北市善导寺举行追悼会,隔海遥致哀思。在温州中学和他的家乡,为他塑像立碑建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