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大院体现了清代汉族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位于千年古镇杨柳青中心,京杭大运河流经天津的南运河岸边。原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住宅。石家原籍山东,祖辈漕运发家后在清乾隆年间定居杨柳青。石家于清道光三年(1823),析产为四大门,分别是福善堂、正廉堂、天锡堂、尊美堂。各门均建有一所颇具规模的建筑。现石家大院即为仅存“尊美堂”宅第,曾有“天津第一家”、“华北第一宅”之称,从中足可领略汉族传统民居建筑之精妙。
杨柳青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38年的历史,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石家是当年天津八大家之一,一度财势显赫,声名遐迩。
进入石家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影璧。它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秘为“萧墙”。这也是在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也称“照壁”或“屏风墙”。影壁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在石家大院,影壁所处的空阀位置,可以起到增加私密性的作用,还能给登门造访者一个心理暗示,使人产生空间转换的感觉,登门之初、入室之前自然地来一番心理调整。您看,这影壁的四角及中间有五只雕刻精美的蝙蝠,寓意“五福临门”。而影壁的前方摆放着一只玉石雕刻的白菜,在这里白菜谐音“百财”,也是纳福纳财之意。
石家大院穴规模建筑始于光绪初年(1875.7事),历经卡几年才建成,仅戏楼、客厅的主体建筑就耗费白银30万两,现为所恢复的石府}模型,东西宽72米,南北长一100米,总占地面积8300多平方米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共有l客个院落,是华北地区保存较好、独羹羹善磊大型清代民宅。整座院落的速筑布局采用轴线对称式,全院由南至北有一条甬道为中轴线,贯穿四座门楼;东面有五进四合院为过去主人居住的地方,其中韵双脊房(鸳鸯厅)为过去石府接待女客人的地方,称为女花厅,最北面的房子为过去石府内账房;西面为石府主体建筑,包括佛堂、游廊院、戏楼、南花厅,戏楼的建筑在全国民宅建筑中实属少见,戏楼的顶子设计巧妙,外面用铁皮封上,再拿铜铆钉铆成一个大寿字。屋顶为长方形;“寿”字则尤显细长,所以又表达为长寿之意。大院两侧分别有东西跨院;当年女佣人住在东跨院;西跨院包括三个院落,最北面是当时石府家学,后面由男佣人居住。整个建筑均为青石高台、磨砖对缝,房脊山尖、陡板山墙均以砖刻为饰;柱楚石、抱鼓石石雕工艺精细;门窗、隔扇、柱头、雀替垂花门上的木雕更是玲珑剔透,雕刻图案揽尽民间流传。凤戏牡丹、葫芦万代等题材更为石院增添了风采。
长长的甬道就是整座大院的中轴线,由南向北地势不断升高,有步步高升之意。此外,甬道主们楼为兰座,门前台阶叉都为三级,又暗喻为连升三级。更令人称奇的是,从第一座门楼到中间虎座门褛距离与甬道全长大约为4:9,其比值为0.692,接近于黄金分割率的o.6180。不知是巧合还是当年建筑师之规划,这也将会是一个深深的迷。不过,这也正是建筑的魅力所在,正如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所说的那样一座倘若一眼便能窥探到意匠的构思与设置,这便是最令人感到索然无味的。石家太院就是这样一企杰出的范例,当人们从正门进入,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个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i给火以深切的感受一个谜题的结束,往往伴随着石家大院甬道另一个困惑的开始,你永远都不能从其中的任何一点而能窥探到它的全部,我想这也正是建筑魅力的所在吧!
石家大院是石家位于石宝珩的住宅。光绪元年(1875年)动工兴建,两年后主要建筑完工,之后又不断增扩、拆改,直到1923年石家迁走,前后累计建设近50年,才建成一座占地6000多平米、院落15进、房屋278间的大型宅邸。石家迁走后,大院开始衰败,国民党时期曾多次在院内驻军,任意拆改破坏,经过文革浩劫,大院已面目全非。1987年开始修复,历时6年,投资560万元,于1992年作为杨柳青博物馆对外开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