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学习的家园

家乡区县: 邢台市南宫市

      我在这里长大,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我有我的小伙伴们。——我的学校

      我要介绍的便是我高中毕业学校,南宫中学。

      南宫中学具有百年的历史,在长达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学校文化特色。作为冀南地区创办最早的中学,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二是艰苦奋斗特色。学校在滏阳中学阶段,就是一所抗大模式的干部学校,所形成的鲜明的老区特色和艰苦奋斗传统,代代传承,学校风气纯朴,学生积极向上。三是规范化管理特色。学校坚持从严治校、依法治校,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而高效的规范化管理体系,保证了学校的又好又快发展。四是教学高质量特色。学校在文革前就是驰名省内外的省直属重点中学;文革后成为首批办好的24所省重点中学之一;90年代以来,我校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被命名为省级示范性高中。截至2009年的有统计记录以来,学校连续17年高考升学人数和升学率名列邢台市各县市重点中学第一名。长盛不衰的教学业绩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各界的普遍赞誉。  

      河北省南宫中学是河北省首批办好的24所重点中学之一,初建于1909年,是冀南地区创办最早的中学。这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世纪名校,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树起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大旗,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动,成为冀南重要的革命策源地, 同时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创优”的优良校风,为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材,因此被称为人才的摇篮,享誉省内外。

 

     

      经过百年的沧桑巨变和几代学人的艰苦创业,如今学校已发展 成为一所有在校生130多个教学班近万人的现代化的普通高级中学,学校曾于1949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84年被省教育厅确认为首批办好的省重点中学,1986年被列入《中国著名中学》,2001年又顺利通过省示范性高中验收,被命名为河北省示范性高中。2004年学校图书馆被省教育厅评为省一级图书馆。

     

     

       学校秉承优良历史传统,融入现代教育理念,立足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确立了“从严治校,科研先导,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落实‘两全’,争创名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人都发展,个个可成才”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规范化管理,实行分层次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依靠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曾多次被省市命名为文明单位、德育示范校、教学管理先进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多媒体应用实验研究实验学校、普通高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学校、教科研课题实验基地等。

             

     

       南宫碑,即《重修南宫县学记》碑。南宫古时有县学,原建于旧城北城根,冀州学宫附近。史载明成化14年(公元1478年)卫漳河旧城洪水淹没城池,县学被毁。明成化17年春学宫迁于飞凤岗新城东街中段路北,名文庙。后从明洪治16年到清嘉庆15年重修12次,到光绪11年第13次重修,当时由同知衔署南宫县知县李傅棣督修,五品衙南宫县学教谕张凤翔、四品封员都司衙孙长泰、县学训导丘信、五品封员陈爽、侯学训导谢锦、知州侯补知县南宫县县丞杜友仁、五品封员万锡年协修,光绪12年文庙落成。知县李傅棣邀当时著名学者、书法家张裕钊来南宫撰写碑文,为《重修南宫县学记》镌刻碑文。该碑已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书法研究价值,特别是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更是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到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经历过十二次重修。清光绪十一年的重修是文庙迁到现址后的第十三次重修。这次重修是在县令李傅棣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经历了两年的时间。工程量大,声势也大,仅从碑身背面的捐款名单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所以也就想请当时名气大的人物来撰写碑文并书写。南宫绅士宋弼臣通过张裕钊的朋友李梅生找到了名噪文坛书坛的张裕钊。此时的张裕钊已六十四岁,正在保定任莲池书院的主讲兼学古堂教授。张裕钊对此非常重视,他拟好初稿后首先寄给了同是曾门四弟子之一的吴挚甫(吴汝纶),他在信中说:“撰得《南宫县学记》一篇,寄呈阁下,为是正。年老才竭,于此事已无能为役,请即加批,掷付送信人领下。此乃将勒石垂示后世之文,幸直言相告,万不得客气也。”当碑文书写完毕后,他又给吴挚甫写了第二封信,信中说:“其碑已与李梅生及南宫绅士宋弼臣有约,刻成,当为我拓五百纸,并嘱任事者,督令工人精刻为要。” 这说明他对自己书写的碑字极为满意。

      这便是我学习,成长的学校——南宫中学。

澎湃小青年(2014-11-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