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金坛

家乡区县: 江苏省金坛市

要说金坛不得不说城南,城南的变化就是整个金坛的缩影。
城南堪称金坛的“宠儿”,这里茫茫一片水域,受惠于运河水系的恩泽,蓝天水鸟、芦苇渔村,早年“金沙八景”其中三景均在城南。
城南风景大到古庙宝塔、洲渚河汊,码头石桥;小到砖雕石刻、一花一草、一碑一亭,以及这里的农田牛犊、渔村归舟,无一不是江南的元素,无一不是江南秀丽的风光。
要说风光,并非金坛独占,何处没有。风光必须以人文为精魂,失却了人文,风光再好也会逊色。我曾对一个朋友说,你知道我们城南有多少学问,有多少人文故事。
长期以来,金坛影响全国的始终是它的厚实人文。仅仅在城南这里,就有南朝梁武大同年间的园通庵,唐代的白龙祠灵济庙,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墓碑墓志铭和神道碑,南宋年间的龙山书院,北宋米芾儿子米友仁的《明秀轩》,明代于玉德规模巨大的江南私家园林,清代吴季子祠,于振《清涟社》故居,他们在漫长岁月里,给每一个来访者默默叙述它的渊源。
城南风景名声噪起,固然有大自然的天机造化,其中也离不开文人的运作,你说历代文人比如书画名家董其昌、戏曲名家汤显祖、东林义士顾宪成、明代皇帝朱元璋都先后来过这里,为这里的风光留下文墨。名人效应即使在那个时代,也和当今一样轰动。再说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城南出了二位名人,一位是于枋,一位是于振,一位是状元一位是进士;一位是大诗人一位是散文家,他俩为家乡品牌作了非常的宣传。于枋写了一首《南洲渔笛》:“山水潆洄处,南洲小结村,断霞临碧水,散艇集黄昏,牧竖闲牵犊,衰翁自掩门,一声渔笛起,贾客亦销魂。”于振在他的《南楼诗草》自序中说:“余家金城南,出郭为南园,又南为虹桥,为梵川,又西为横川,为云林,皆先世别业,景物尤胜。”其中最诱惑人心的是这几句:“匡庐之云,峨嵋之月,不足以易吾目前之乐也。”这两位才子这么一来,城南仿佛是个仙境,人们纷至沓来,有来踏青的,有来寻梅的,有来泛舟的,有来凭吊的,这里恰似绍兴的兰亭姑苏的虎丘。潘高、曹鸣、王鉴之、于显麟、潘南村、李源都在此舞文弄墨,写下《梵川看梅》《自横山下至莲花庵》《白龙澄碧》《思湖》《题愚池亭子上》《同象明舟过横山下》等许多诗词,使城南有了独特的儒雅文史景观。
我在极力想象旧时的城南框架和它的细微部分,想来想去终离不开文人笔下“菱河红翠葭芦出、鱼便藻密、鹭贯沙团”“柴门深回映古苔、僧随犬吠罢田来”那种田园式的幽静和苍凉味道。
今天的城南渔笛不在,它和过去不相同了。城南风景区的新建,选址之胜,立意之高都是空前的。它以人为本,人文与自然合一,既留原先风貌,又具时代风韵。有愚池公园、滨河园、龙山景区、段玉裁纪念馆、华罗庚纪念馆、博物馆、体育馆。倡文化、供休闲、瞻先贤、看比赛。元宵猜灯谜,五月赛龙舟,八月赏桂,九月菊,清晨去锻炼,黄昏结伴而行。可修身养性,可流连风景。城南也非常适合人居,如在城南置一新宅,或瑶池别墅、或愚池新村,红墙小楼、幽潭水岸。清晨从窗口望去,樱花已开;晚间庭院小坐,暗香浮动;好友来访,淡茶一杯,坐谈三更。真不知人间还有多少如此佳境。 一个江南旅游文化的舞台,如今像诗般的亮丽点缀在金坛土地上,它给人的感觉、不奢华、不媚眼,初品似一杯绿茶,味道清淡,再则香气回味,润泽心田。

 

难忘灬如此难忘(2014-11-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