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兰图格苏木(乡),锡拉木伦河流经庙北。蒙古语称为锡拉木伦召,称召河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曾经多次修缮,现存山门、正殿、东西配房等建筑。原系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的下属分店,由席力图召四世活佛阿旺罗布桑拉布敦主持兴建。此地在清代为呼和浩特往外蒙古商旅必经之地,为大青山后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故此寺负有盛名。.
原系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的下属分店,由席力图召四世活佛阿旺罗布桑拉布敦主持兴建。此地在清代为呼和浩特往外蒙古商旅必经之地,为大青山后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故此寺负有盛名。现为距呼和浩特市最近的牧区旅游点,辽阔的草原、热情好客的蒙古族牧民、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
名字的由来:
坐车进入希拉穆仁草原,第一眼您一定已经注意到,在大片大片的蒙古包群落之中,有一座古庙。那就是“普会寺”。希拉穆仁之所以叫做“召河”,就是因为在希拉穆仁河畔建造有“普会寺”这座雄伟壮观的草原古刹。“召河”的“召”,是蒙古语,就是“寺庙”的意思。在蒙古族牧民中,对于佛教的崇拜,曾经达到极其虔诚的程度。清人姚元之在他的《塞外竹枝词》注解中写道:蒙古人“见喇嘛则必五体投地,如拜佛然。拜毕,将头顶就其侧,喇嘛则以手扑其顶,男女皆然。谓其五指有五尊佛在。 “旅游看景先看貌,要看景点先看庙。”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宗教寺庙,都是选择在风光秀丽的地方。普会寺也不例外。
有关普会寺的几个传说。
居住在希拉穆仁草原的牧民,特别是当年席力图召六世活佛带来的属民(即“席力阿尔宾达日嘎”)的后人,对于普会寺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他们把普会寺的建造者——席力图召六世活佛阿嘎旺老布生达瓦尊敬为他们的“真神”,因此也便有了许多关于六世活佛的民间传奇故事,绵延不断地流传至今。
第一个传说是,公元18世纪60年代,席力图召第五世活佛圆寂以后,席力图召大喇嘛亲自前往西藏求问第六世活佛的转生地点,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黄教)两大活佛之一的班禅额尔德尼指示说在外喀尔喀蒙古一带。席力图召的喇嘛们认为,外喀尔喀蒙古地域辽阔,迎请六世活佛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神官保证说他们能够找到。于是,喇嘛们偕同神官,骑着骆驼,带着帐篷和食物,长途跋涉到了外喀尔喀蒙古境内寻访。一天,走到一所王府的附近,神官说:“活佛就转世在这家王府里。”喇嘛们就把帐篷搭起来,给王爷送去迎请活佛的书帖。王爷看到书帖感到很为难,因为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如果让他们请去当了活佛,那么他的偌大的家业就没有人来继承了。但是,活佛能够降生在他的家里,他感到是一件荣幸的事情,也就不好拒绝。想来想去,王爷想到一个办法,他要聚集100个年岁相同的男孩子,让喇嘛们辨认。喇嘛们不敢应承,便和神官商量。神官说:“你们应承下来,到时候我给标记,保证不会认错。”耍花招的办法经过双方同意后,王爷府立即发出请帖,邀请喇嘛们参加宴会。他给100个孩子穿戴一样的衣服帽子,让喇嘛们辨认。喇嘛们从孩子们面前一一走过去。突然,一只大蚊子飞了一阵就落在一个孩子的头上。他们立即朝这个孩子叩头,连声说找到了活佛。这个孩子正是王爷的儿子。经过这样一番辨认,王爷也就无法推辞,但他提出要求,在靠近外喀尔喀蒙古的地方,划拨一块草地,由王爷府出钱建造一座召庙,作为活佛经常居住的地方。他还陪送了牲畜若干头,在草地上放牧,作为活佛的随从人员的生活来源。这样,也是为了王爷府的人便于探望他们的活佛公子。
喇嘛们接受了这个要求,于是向土默特旗提出申请,经过当朝万岁爷的批准,把大青山以北、希拉穆仁河周围的草地划拨给了席力图召。这块地就叫做“设并地”。
后来,六世活佛在这块草地上建造了“后席力图召”,被当朝万岁爷命名为“普会寺”。
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2433530971/profile
能力秀互粉-留言: http://wm23.cn/MissBut 求顶新观点,留言!
互送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45331203.html 求送梧桐5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